見到那莊稼漢對蕭亦溢於言表的崇敬之意,長平公主心間一直的想法被重重的震撼。
幾日後,蕭亦看著被人從梅山上運回來的屍體,輕歎一口氣,正是這大明朝的崇禎皇帝。
未曾想,自己來到明末後仍未能改變崇禎的命運。
隻不過逼死崇禎的不是李自成,而成了他蕭亦,這事如果放在以前,蕭亦是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的。
手中緊緊攥著崇禎留下的血書遺詔,這遺詔蕭亦已經看過了不下二十遍,每一個字蕭亦都印在心裏。
似是下了什麼決心一般,蕭亦將遺詔放在火燭上引燃,轉頭看了一眼靜靜躺在那的崇禎皇帝。
輕歎一口氣,雖然崇禎皇帝到最後都將自己視作亂臣賊子,但蕭亦卻對其生不出一絲恨意,隻是扼腕歎息,崇禎真是生錯了時候。
看著一旁若有所思的朱慈烺,蕭亦輕聲道:“太子殿下,將先帝厚葬吧。”
朱慈烺身邊跟著太平公主,但這六歲的孩子與未出過深宮的少女哪裏懂得這些,蕭亦也隻是象征性的那麼一問,就算朱慈烺與太平公主出什麼,其餘的人也隻會當沒聽見。
聽到蕭亦的話後,圍在這殿內的朝廷重臣皆是叩一拜。
“臣等謹遵大元帥、太子之令!”
崇禎八年三月份,崇禎皇帝以身殉國,留下血書遺詔。
“朕自登極八年,賊逆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隻是這遺詔未曾傳到後世,究其原因,除了蕭亦幾人也便無人知曉。
十五日,奉大元帥蕭亦率永安軍等,擁立年僅六歲的大明太子朱慈烺登基為帝,是為弘光帝。
登基之日,弘光帝上諡號,尊先帝崇禎為‘紹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十六日,弘光皇帝在眾臣的請求下,拜奉大元帥蕭亦為晉王,世襲罔替,帶尚方寶劍,統下兵馬,以此傳檄下,是為正統。
蕭亦手下永安軍各將皆有封賞,有五人為公爵,十一人為侯爵,三十六人為伯爵,各地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守備等無計。
重新啟用原兵部侍郎董詠,繼任中級殿大學士兼當朝內閣輔。
左妙才以建極殿大學士、李明睿以文華殿大學士入閣輔政,除此之外,左妙才兼領吏部、大理寺、詹事府各員。
十七日,弘光帝下詔,命中原各地軍將、文員仍各司其職,啟用盧象升任五省總督,以孫傳庭任湖廣總督協助其剿賊,將洪承疇削職為民。
追贈戰死之曹文詔為龍虎將軍,太子太保,位列三公,以其第曹變蛟為五軍都督府右都督,領官軍剿賊。
詔遼東總兵祖大壽為平西伯,新任皮島總兵趙率教為寧南伯,以吳三桂副之,遼東軍聞之即撤軍回程。
這一時代,史稱弘光晚政。
弘光一年(崇禎九年)五月十五日(農曆四月十一日),後金大汗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以是年為崇德元年。
正皇太極式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定都沈陽,改名盛京,眾臣上尊號“寬溫仁聖皇帝。”
五月三十日,崇德皇帝皇太極盡起傾國之兵,派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統八旗兵十萬伐明。
由是,鬆錦之戰拉開序幕。
遼東軍接連告急,弘光帝稱晉王蕭亦叔父,詔其帶領第七次擴招後的永安軍,戰兵計二十餘萬馳援鬆錦。
由於兩方兵力的質量的變化,本應持續數年的鬆錦之戰卻僅僅數月便宣告結束,仍是以永安軍的完勝而告終。
這一戰殺的昏黑地,橫屍遍野,永安軍將火器之利揮到極致,八旗軍隊血肉橫飛,阿濟格指揮八旗鐵騎死衝一點,付出巨大傷亡後兩軍展開白刃戰。
此役,永安軍斬清軍五萬有餘,皇太極率八旗殘兵數萬狼狽逃回盛京,數月後在寵妃海蘭珠的懷中,嘔血而亡。
皇太極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便魂魂西,臨死還呼喊著蕭亦的名字,瞪大雙眼死不瞑目的樣子,讓清將對蕭亦更是又恨又懼。
由於多爾袞被蕭亦斬殺於山西,皇太極又身死,清軍便即分裂,一部支持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一部支持皇太極之子豪格,其餘人亦是各心懷鬼胎。
清國內部動蕩攻伐時,永安軍卻再次以大捷震動下,萬民山呼晉王萬歲,早不知那的弘光皇帝。
弘光三年(崇禎十一年),八月二十日的朝議上,眾臣上疏,請弘光帝讓位於蕭亦。
三日後,便是八月二十三日的朝議上,弘光皇帝下詔讓皇位於晉王蕭亦,也便是這一日,前朝亡而後朝興。
眾臣請晉王蕭亦登基為帝,蕭亦三讓,眾臣三請,蕭亦登壇祭。
“國不可一日無君,下不可一日無主。”
一六三八年,晉王蕭亦即皇帝位,定國號“晉”,改元“萬盛”,是為大晉太祖高皇帝,同年為萬盛元年。
這一年,大晉太祖高皇帝蕭亦年僅二十六。
一批晉朝開國功臣由此誕生,最為出名者便是大晉開朝五大名將,當然了,除了這五個人之外,大晉朝亦是將星薈萃,名臣聚齊。
齊王黃陽鎮守沿海,編領大晉水師平定海禍,大晉二年東伐日本,大敗德川家光幕府軍隊六萬,斬兩萬有餘,明正皇臣服大晉,稱臣納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