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文明的興衰(1 / 3)

一、帝國的創建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引入了四頭製(四帝共治)的製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各設一個副皇帝輔佐他們。這種做法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

在羅馬帝國的“公元三世紀大危機”之後,帝國的社會經濟正在全麵崩潰。城市破敗,商業凋敝,農村赤貧化,土地荒蕪,人口銳減,這些現象在以奴隸製為經濟基礎的帝國西部尤甚。整個帝國的政治劇烈動蕩,將軍自立為帝,軍閥混戰,內亂不斷,各階層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君士坦丁在即位後不久采取了兩項意義深遠的措施,第一是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以挽回因搖搖欲墜的傳統多神教走向沒落而帶來的宗教信仰危機。第二件事是在帝國的東部建造一座新都城,企圖在東方為帝國尋找生路。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希臘城市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中心。君士坦丁大帝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重要特性,也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古代羅馬帝國的分界線。君士坦丁堡在羅馬帝國的東部地區,在曆史上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方。395年,羅馬帝國分裂,這部分最富庶和文明的地區歸入東羅馬帝國的版圖。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原來的拜占廷擴建而成的城市,因此東羅馬帝國在歐洲曆史上通稱拜占廷帝國。它的版圖主要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兩河流域上遊、敘利亞、巴勒斯坦、愛琴海諸島、北非東部一帶。在東羅馬的農業生產中,隸農製比較普遍,奴隸勞動不占主要地位,國內還保留著相當多的自由農民,因此東羅馬並沒有經受象西羅馬那樣的奴隸製危機。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了,當西方的城市走向沒落的時候,東羅馬帝國卻比較穩定,一些大城市裏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繁榮。

君士坦丁堡三麵環海,形勢險要,便於據守。城市周圍建有城牆,西麵城防堅固,牆上堡壘林立,牆外護以深溝,形成一道牢固的屏障。它又地處東西交通要衝,因此它不但是東羅馬的政治生活中心,又是工商業的中心,在東西方經濟交流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它的港口裏,商船密集。帝國境內的玻璃製品、金屬製品、呢絨刺繡等遠銷海外。絲綢、香料、象牙、地毯及其他奢侈品也源源從中國、東南亞、印度、波斯等地運到帝國境內。君士坦丁堡以絲織品、玻璃製品、武器等產品著稱,被稱為"奢侈品的大作坊"。帝國的其他城市裏也有許多作坊。

君士坦丁堡的街道兩旁,矗立著華麗的宮殿、教堂,還有圖書館、學校、戲院、公共浴場等建築物。在巨大的競技場裏上演精彩的節目,觀眾非常欣賞套著四匹馬的車子競賽。

東羅馬曆史的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亞德裏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提尼安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提尼安的繼承人狄奧多西一世(有時也被稱為狄奧多西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各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卡狄奧斯和霍諾裏烏斯。阿卡狄奧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定都於君士坦丁堡;霍諾裏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二、早期曆史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於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有許多原因。首先,東羅馬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蠻族入侵的主要吸引力在於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東羅馬帝國則隻要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蠻族”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國了。到了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時期,東羅馬帝國一度呈現強盛的景象。為了鞏固對奴隸和隸農的統治,他即位不久就組織了一個委員會,編纂曆代皇帝的詔令和元老院的決議,刪除其中業已失效或互相矛盾的部分。529年編纂工作完成,產生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共十卷。以後編成《法理彙要》,包括曆代法學家對法律的解釋;《法學總綱》,簡要說明法學原理;《法令新編》,彙集534年以後查士丁尼頒布的法令;這四部分合稱《民法大全》。法典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大肆美化君權神授,宣揚皇帝直接得到"天惠","沒有東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貴和更神聖",不服從皇帝者應受嚴懲;君主的首要任務則是"確立信仰,使全體人民敬拜唯一的天主"。法典強調奴隸和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主人,服從"命運",對逃亡的奴隸、隸農嚴加懲治。由於奴隸製度已經沒有多少利益可圖,《法令新編》又允許釋放奴隸,而隸農卻必須固著在土地上。《查士丁尼法典》是曆代羅馬法的總結,是歐洲曆史上第一部係統完備的法典,對以後歐洲的立法有很大影響。

查士丁尼總在夢想恢複統一的羅馬帝國,他一麵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治,一麵擴充軍備,準備消滅在原來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日耳曼人的國家。為了解除後顧之憂,集中力量向西方進軍,查士丁尼向多年與之交戰的波斯國王交納了大量的黃金,雙方媾和。533年,他派大將貝利撒留率領步兵一萬人、騎兵六千人遠征北非,利用汪達爾王國統治階級的內訌和當地居民對統治階級的不滿,於534年消滅了汪達爾王國。汪達爾國王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舉行凱旋式,為貝利撒留慶功。535年,貝利撒留在西西裏登陸,占領該島之後,第二年進軍意大利,年底占領羅馬。540年,東羅馬軍隊占領東哥特王國首都拉文納。東哥特人繼續抵抗,經過反複爭奪,直到555年,東哥特才被東羅馬大將納爾塞斯所破,國家滅亡。東哥特國王也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在侵略戰爭中,東羅馬軍隊到處燒殺搶劫,北非和意大利長年戰火不熄,滿目荒涼,蔓延著饑饉和瘟疫。羅馬城被反複爭奪五次,許多建築物化為廢墟,居民減少了十分之九。查士丁尼到處複辟奴隸製度,他在554年頒布"國務詔書",恢複舊羅馬帝國的統治機構,恢複羅馬貴族的財產和特權;凡已擅自離開原來土地的隸農要追回,已經獲得自由的奴隸仍舊歸屬原主。查士丁尼無情搜括意大利的珍寶財富,重稅盤剝居民,更加重了當地人民的苦難。查士丁尼所取得的這些戰果表麵上雖然威震一時,卻給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鎖,也消耗了東羅馬的人力物力。查士丁尼不但未能完全恢複原來羅馬帝國的版圖,就是在所占領的地區,也不能維持鞏固的統治。尤其是當查士丁尼全力注視著西方的時候,卻忽略了東方的邊防。東羅馬軍隊西征期間,波斯方麵撕毀和約,入侵敘利亞和亞美尼亞,造成很大破壞。565年,查士丁尼在內外交困中死去。568年,倫巴德人侵入意大利北部,在這裏建立倫巴德王國。接著,西哥特人又陸續恢複了被東羅馬所占領的西班牙南部的土地。在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奴隸、隸農和農民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原來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斯拉夫人又大量地南下進入巴爾幹半島,逐漸散布到廣大的地區,定居下來。奴隸、隸農和農民的革命運動以及斯拉夫人的入侵沉重地打擊了東羅馬帝國。許多奴隸製莊園被摧毀,奴隸主貴族有的被殺,有的逃走,剩下來的也不得不逐漸改變剝削形式,采用出租土地的方式來經營大地產。斯拉夫人建立起自由農民公社。這一切使東羅馬的社會發生變化,為封建製度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從七世紀開始,封建製度逐漸發展,到十一世紀末確立起來。查士丁尼所夢想的奴隸製大帝國終於在曆史發展的潮流中一去不返。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論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羅馬帝國甚至奪回了它部分在西部喪失的省份:意大利的大部份地區、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製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寫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非亞大教堂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後來成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所有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占領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占領了帝國東部的省份。在查士丁尼生前,最早的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部落就已經穿越了多瑙河。由於帝國的重兵集結在東部邊境,以對抗波斯帝國,因此他們在帝國的西北部得以趁虛而入。斯拉夫人打垮了駐紮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拜占庭軍隊,並奪取了亞得裏亞海沿岸的所有主要城市,摧毀了多瑙河以南的帝國防務體係。此時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麵臨蠻族起義的威脅。西哥特人對帝國屬地發動全麵進攻,將拜占庭的力量逐出西班牙,東哥特人隨即在意大利發動叛亂,倫巴底人趁機湧入意大利,隻給帝國留下亞平寧半島最南端的一部分,以及拉文納與羅馬之間一塊不安全的地區。615年,阿瓦爾人的軍隊風卷殘雲般攻入了拜占庭境內,並一直進逼到離君士坦丁堡僅數裏之遙的地方。

禍不單行的是,幾場猛烈的瘟疫也襲擊了東羅馬的領土。542年春天的大瘟疫給帝國造成了第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瘟疫起自尼羅河沼地,毀滅了帝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逾半數居民死亡。按照拜占庭史官的記載,當時甚至找不到足夠的人手埋葬死人:“……成堆的屍體被丟進埋屍坑,公主與太監埋在一起,教士與妓女埋在一起,衛兵與乞丐埋在一起。公用墓地很快被填滿,於是皇帝下令掀開加拉塔城牆上所有塔樓的屋頂,從上麵把屍體扔進去,裝滿一個就封一個頂。不久,所有的塔樓也被屍體塞滿了,於是死者被葬於海中。有些屍體已經腐爛得與席子粘在了一起,金角灣上浮著一層黃褐色的膿水。海船穿梭的速度趕不上市民倒斃的速度,海葬也來不及了……”。

542年秋天,瘟疫消失了,然而在此後70年裏又多次卷土重來,毀掉了東羅馬帝國的賦稅和兵員來源,使東羅馬帝國的貨幣處於崩潰的邊緣,而領土的喪失也很快導致了君士坦丁堡糧食供應的減少。公元618年,向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公民”分發麵包的政策終止了。此時拜占庭帝國四分之三的領土已經喪失掉了:地中海東岸、埃及、利比亞和安納托利亞的大部已落入波斯人之手,色雷斯大部、希臘、意大利被斯拉夫人、阿瓦爾人和倫巴底人占據。阿瓦爾和波斯的軍隊虎視眈眈,準備大開殺戒。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破產、但仍在君士坦丁堡城苦苦支撐的拜占庭帝國政府請求教會,為了帝國的生存交出其擁有的金銀財寶、金銀餐具以及法器,以向陳兵於首都城外的蠻族繳納“保護費”。

到626年,拜占庭帝國收集了大約20萬磅的黃金。阿瓦爾可汗聽說羅馬皇帝又搞到一批黃金,於是強迫拜占庭人把保護費加倍,甚至把軍隊開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金門,把城牆外所有能帶走的東西全都帶走了,並且一度破牆而入,洗劫了布拉基奈宮和教堂,差一點在城中會師。當時的形勢如此危急,以至帝國政府甚至考慮遷都至迦太基城。隻是由於拜占庭海軍擁有製海權,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外界運來糧食,帝國的命運才得以挽回。

在亞洲,波斯帝國繼續打擊著拜占庭。611年,波斯占領了卡帕多西亞,接著占領了拜占庭東部最富庶的敘利亞行省,以及帝國第三大城市安提阿,並且入侵了埃及和巴勒斯坦,將最神聖的基督教文物“真十字架”殘片擄掠而去。出身阿非利加的皇帝希拉克略後來重新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之突然出現是希拉克略無法意料到的。

阿拉伯人於636年在約旦附近摧毀了希拉克略的軍隊,然後占領了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拜占庭帝國永遠失去了這些疆土。643年,阿拉伯軍隊滅亡了波斯帝國。半個世紀後,北非落入他們手中。670年左右,阿拉伯人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艦隊。不過拜占庭海軍憑借其秘密武器仍然掌握著製海權,這個秘密武器就是後來令阿拉伯人聞風喪膽的“希臘火”。678年,阿拉伯艦隊直撲君士坦丁堡城下,結果近三分之二的艦隻毀於希臘火。在退卻中,又先後遭到暴風雨的襲擊和拜占庭海軍的追擊,幾乎全軍覆沒。阿拉伯軍隊遭到“聖戰”開始以來最慘痛的失敗,被迫與拜占庭帝國簽訂了30年和約。

在希拉克略皇帝統治時期,拜占庭帝國完成了從晚期羅馬帝國向希臘化的中世紀國家轉變的進程。他改革了軍事製度和行政管理,實行軍人領地製,即向農民出身的軍士頒發土地,作為交換條件,這些人必須履行軍人職責。這種做法鞏固了拜占庭的軍事力量。在希臘、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區,希拉克略推行軍事行政州(塞馬州)製度,建立一係列由軍事將領統轄的行政單位,州的長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隨著塞馬州的建立,帝國鞏固了對飽受斯拉夫人、匈奴人和阿瓦爾人衝擊的西部領土的統治,擴大了國家的版圖。

到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帝國再度出現內亂,從694年到716年的22年間,皇帝更換了6次。到8世紀的早期,拜占庭帝國的情況已經瀕於無政府狀態,帝國的疆域也縮小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圍地區、東色雷斯、希臘的幾個港口、南部意大利和西西裏。在後兩個地方,聚集了成千上萬來自巴爾幹和希臘的難民,以及從敘利亞、埃及、迦太基逃出來的幾十萬基督教難民。像一百年前的情況一樣,海權是在8世紀初使拜占庭帝國免於滅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權維持了昔日帝國政治統一時留下來的東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業活動不受威脅。

出生於敘利亞的利奧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個主張改革的偉大統治者,還是一個名將,在他統治的第一年,就擊退了阿拉伯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圍攻,使其元氣大傷,數年內不敢對拜占庭用兵。而且其經過改組的海軍還遏止了在未來幾百年中伊斯蘭世界的海權成長。利奧的成功抵抗不僅拯救了拜占庭帝國和東方的基督教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個的西歐文明。

從一個立法者的角度來看,利奧三世先後頒布了經過改革的民法和刑法,以及農業法、商業法,對傳統的、無伸縮性的羅馬法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使其適應改變了的社會狀況,同時他還吸收新崛起的伊斯蘭教的長處,對宗教進行大幅度改革,頒布了禁止崇拜偶像、出賣神符的命令,發動“破壞聖像運動”,從而在基督教中樹立了高度的精神力量,遏止了教會產業的急劇膨脹和國家財力的流失,並為世俗文化的複興提供了機會。由於這些改革措施,拜占庭帝國在718年之後終於頂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從8世紀末起,帝國加速收複被斯拉夫人占領的歐洲土地;從9世紀中葉起,阿拉伯人再也不能越過托羅斯山脈,相反,拜占庭在北方重新向亞美尼亞的邊境發動征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