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動與風險同在
英國批評家切斯特頓說:“我是不相信命運的。行動者,無論他們怎樣去行動,我不相信他們會遇到注定的命運;而如果他們不行動,我倒確信他們的命運是注定的。”
當然,行動必然伴隨著風險。而且,行動越大,風險越大。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行動的風險呢?行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次探險,如果不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隻有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勇於冒險求勝,你就能充分發揮潛能,比你想像的做得更多更好。
美國傳奇人物、拳擊教練達馬托說過:“英雄和懦夫都會有恐懼,但英雄和懦夫對恐懼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在行動中冒風險,你能使自己平淡的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會不斷地向你提出挑戰,不斷嘉獎你,使你不斷地恢複活力。
其實,這正是人生的一大樂趣。納爾遜說:“唯有麵對困難或危險,才會激起更高一層的決心和勇氣。”
漢明帝時,班超奉命帶領36人去西域鄯善國,謀求建立友好鄰邦。
剛到該國,鄯善國王對漢朝使團十分恭敬殷勤,但幾天後,態度突然變了,變得冷漠起來。班超忙派人打聽,原來是匈奴的一個130多人的使團正在暗中加緊活動,向鄯善國王施壓,欲把鄯善國拉向北方。
形勢十分嚴峻。班超對大家說:“現在匈奴使團才來幾天,鄯善國王就對我們逐漸疏遠了,倘若再過幾天,匈奴把他徹底拉過去,說不定會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討好。到那時,我們不但完不成使命,恐怕連性命也難保!怎麼辦?”
“生死關頭,一切全聽您的!”隨從們態度堅定,但也表示出擔心,“我們畢竟隻有36人,我們能怎麼辦呢?”
班超果斷地說:“今天夜裏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消滅匈奴使團!唯如此,才有可能使鄯善國王永久與漢朝友好。”
當天深夜,班超帶領36個人,借著夜色,悄悄摸到匈奴人駐地,一舉殲滅了130多人的匈奴使團。
第二天早晨,班超捧著匈奴使者的頭去見鄯善國王,鄯善國王大驚失色。
匈奴使者被殺,鄯善國王已經不可能再和匈奴人和好,於是隻好同意和漢朝永久友好。
班超勇於冒險、當機立斷、馬上行動的忠勇與膽略,使其走向了成功。
行動往往與風險同在,沒有風險的行動,絕對與成功無緣。因為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時候,成功人士就已經冒著風險行動了。待你觀望清楚,機遇明顯時,那裏也許早已經人滿為患了。
風險意識、冒險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你行動,趕快行動,馬上行動!
伏爾泰說:“人生來就是為行動的,就像火花總向上騰,石頭總往下落。對人來說,沒有行動,也就等於他並不存在。”
3行動要堅持到底
要想實現夢想必須行動,而行動必須要有恒心。
隻有既有行動又有恒心的人,才能發揮潛能,才能成就偉業,才能完成目標。行動要有恒心,這是開發潛能的重要因素。諾貝爾是深諳這一點的。
可以這麼說,世界上如果有100個人的事業獲得巨大的成功,那麼,至少有100條走向成功的不同道路。然而,請想像這樣一個人,死神在他事業的路上如影相隨,他卻矢誌不移地走向了成功。他就是家喻戶曉的諾貝爾獎金的奠基人——弗萊德·諾貝爾。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焰火直往上躥。僅僅幾分鍾時間,一場慘禍發生了。當驚恐的人們趕到現場時,隻見原來屹立在這裏的一座工廠已灰飛煙飛,火場旁邊,站著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分的刺激,已使他麵無人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
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弗萊德·諾貝爾。諾貝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炸藥實驗工廠化為了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五具屍體,四人是他的親密助手,而另一個是他在大學讀書的小弟弟。五具燒得焦爛的屍體,令人慘不忍睹。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邁的父親因大受刺激而引起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麵前卻沒有動搖。
事情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爆炸現場,並嚴禁諾貝爾恢複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但是,困境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駁船,駁船上並沒有裝什麼貨物,而是裝滿了各種設備,一個年輕人正全神貫注地進行實驗。毋庸置疑,他就是在爆炸中死裏逃生、被當地居民趕走了的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