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
作者:趙寶紅
【摘要】影響青年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經濟基礎方麵的原因,又有現實生活的表層誘因。青年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首先要解決這些障礙性因素。
【關鍵詞】青年學生 馬克思主義信仰
一、市場經濟的新變化造成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弱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將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的一項根本製度。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製經濟成分,在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前提下,受到政策鼓勵而發展壯大,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長,代表這些非公有製經濟要求的上層建築也在整個社會上層建築中獲得了越來越大的空間,從而使我國的社會上層建築呈現多形態並存的複雜局麵,由非公有製經濟基礎決定的信仰形式自然也有了傳播的土壤。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世俗宗教,特別是基督教中的新教,在我國的快速傳播,就是與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放寬對私有製的限製並鼓勵其發展的政策同步而來的,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曆史必然性。
與此同時,按照馬克思的構想,應當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純粹公有製經濟製度的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現階段反而被削弱了根基,似乎變成了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不相協調的、“超前”的信仰,不能被我們這個曆史階段認可並接受。
這對矛盾反映出由於經濟結構、經濟利益的變化所導致的社會價值觀衝突。人的信仰選擇是與其價值觀相一致的。過往我們奉行的馬克思主義是比較排斥個人利益的,認為個人利益應當無條件、無理由地向國家、集體利益讓步,“大公無私”也一直被作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標準形態而廣為提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當競爭、創業、發財致富等思想行為不僅不被否定,反而越來越受到鼓勵時,金錢的作用日益凸顯,無論是迫於生存壓力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物質基礎都是必不可少的。相應地,人們的價值觀也轉變為以物質利益為主要取舍標準,這是我國價值觀領域變革的總趨勢。麵對這場深刻變革,我們在思想上和理論上顯然準備不足,輿論引導不到位,沒有為馬克思主義信仰設計出新的形態,導致人們不能及時更新觀念,隻好以原有的或習慣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來應對不斷變化的現實,往往容易感到混亂、茫然、困惑乃至失落,造成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弱化。
二、信仰多元化影響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樹立
過去,馬克思主義信仰被認為是唯一正當合理的信仰,共產主義被視為唯一有價值的理想追求,少數在某種事例上被認為遵循了馬克思主義觀點和要求的先進人士被當作全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學習的楷模。任何人膽敢公開宣揚與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吻合的思想,立刻就會遇到來自官方和輿論的強大壓力。在這種形勢下,人們必須表示出信仰的唯一和忠誠。所以現在才會有種種論調,認為人們不大講信仰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動搖了、削弱了,言下之意是過去人們很講信仰,而且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十分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