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定理應用:當代學生幹部的“三從四德”基本素養(1 / 2)

1.“三從”

① 考慮問題要從客觀規律出發

多問為什麼,多追本溯源,從事物的背景和起因入手,透過事物的發展經過和發展趨勢分析問題。在是非問題上我們不能被外部勢力所迷惑,西方的“民主”並不是表麵上的一張選票,其背後常常隱含著大財團和大公司的遊戲。中國正處於改革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社會問題,但對各種社會動蕩有著深刻記憶的中國人,更相信發展和穩定對社會進步的意義。

② 開展工作要從服務學生的角度出發

脫離自我,紮根群眾,深入了解和把握同學的需求。組織策劃活動隻唯“下”,不唯“上”。比如,要策劃一台晚會或者畢業典禮,首先就要在同學中充分調研是否需要組織這樣的活動、怎樣組織活動最受同學們的歡迎。組織策劃活動不應該僅僅聽命於上級的安排。

③ 個人發展要從集體需要出發

個人與團隊是魚水關係,一個人永遠不能離開自己的團隊,即便屬於團隊裏高高在上的位置,也要明白是團隊給了你這樣的光環。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淩駕於整個團隊之上,個人的發展也要從團隊的需要出發。當覺得團隊沒了你不行,你開始嫌棄、討厭你的團隊時,一定要問自己:我到底能歸屬到哪一個團隊?

2.“四德”

① 有“見得思義”的為學之德

所謂“見得思義”的意思是:當你要獲得任何東西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它的來路是否清白、合理。學生幹部要誠信學習,身正為範,不能帶領其他同學徇私舞弊。

② 有“視明、聽聰”的處事之德

對事物不僅要有清楚而正確的認識,而且需敏於行而訥於言。

同時更要明白“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的道理,做事專心致誌,心無旁騖,就不會顧此失彼,一無所獲。

③ 有“貌恭、言衷”的待人之德

學生幹部與人相處中,無論對方身份如何,都要誠信為本,謙遜待人。那些目中無人,總是脫離群眾、高高在上,不懂得謙虛和恭敬的學生幹部,最終將會“落馬”。學生幹部還要學會說話,懂得說話,而且要言行一致,擲地有聲。那些陽奉陰違,心口不一的人,隻會讓人感到厭惡。

④ 有“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的敬業之德要懂得敬業,做每一件事都要全心投入,隻有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態度認真,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要對事物充滿好奇,隻有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才能不斷解決問題,不斷取得進步。要克製自己的情緒,學會忍讓,三思而後行;要能夠以平靜的心態聽取不同的意見,聞過則喜,不怒、不怨。

結 語

大學就是人生,人生亦是大學。

大學生朋友們用行動實踐著自己的人生,而沒有走進象牙塔的有誌青年也在社會這所“大學”裏踐行著自己的價值觀,努力創造美好的人生。

那麼,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成功之路,究其本質都是以適當的方式展現了自己的個性與特長。成功與目標、方法緊密聯係在一起,而和起點沒有必然聯係。《生活時報》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對兄弟,他們的母親早逝,父親是一個不問家事的浪蕩子。兄弟倆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缺乏教育和指點,但是後來出現的情況卻令人深思。哥哥不但學有所成,而且事業成功,而弟弟卻因觸犯法律被關進了監獄。

人們禁不住要問:“這兄弟倆在相同的環境裏成長,為什麼結果如此不同?”哥哥的回答是:“我在這樣的環境裏,因為有這樣一個父親,所以要成功我隻能通過自己努力啊!”弟弟卻說:“我在這樣的環境裏,因為有這樣一個父親,我不這樣又能怎樣?”同樣的環境卻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成功與起點的高低沒有關係,有時低起點的人生經曆與磨難,反而是別人無法獲得的人生財富。生來富可敵國不一定是高起點,高學曆、高文憑也不是高起點;窮困潦倒的家庭背景不是低起點,沒能接受高等教育也不是低起點,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在自己的腳下!

樹立明確的目標,掌握正確的方法,保持行動的熱情,付出不懈的努力,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務於社會,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