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單子葉類中的禾本科竹亞科的植物。據分類學家調查研究的結果,我國的竹子約有25屬近250餘種,而毛竹占全國竹林總麵積的80外,全國有三大竹區。黃河——長江散生竹區,主要有剛竹、淡竹、桂竹、金竹等。長江——嶺南竹區,是散生竹和叢生竹的混合區,以毛竹為主,散生型竹有剛竹、水竹和桂竹,混合型竹有苦竹、皆竹,叢生竹有慈竹、硬頭黃、鳳凰竹等。華南叢生竹區,主要有撐籬竹、青皮竹、麻竹、粉單竹、硬頭黃和茶竿竹等。
竹子四季長青,經冬不凋,姿態優美,竹筍可以食用,竹竿可以用材,深受人們的喜愛,古人常寫詩加以讚頌,並把鬆、竹、梅稱為“歲寒三友”把梅、蘭、竹、菊稱作“四君子”。自古以來人們把竹子用於城鎮園林綠化美化、栽種於庭園、寺廟之中,配植於園林山石之間,書齋、廳堂四周或池旁、水邊,造成各式各樣的不同竹景。
—般說來,有竹子分布的丘陵山區的氣溫比鄰近地區較低,降雨量和相對濕度較髙。在竹子分布的北界,凡是背風,陽,水濕條件(包括人工灌溉)較好的地方,竹種多些,竹林大些,生長也好些。例如山西中條山南麓就是“中上清泉山下渠,村村竹樹自扶疏。”而在迎風幹燥的地力,則很少有竹子生長,因此對竹子分布和生長起著限製作用的主要是水分條件,其次才是溫度條件。
(一)選地栽植
竹類植物主要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也有少數屬、種生長在溫帶甚至亞寒帶,因此,竹子多喜溫暖濕潤的環境條件下生長。
目前,北京地區露地栽培的竹種如黃糟竹、早園竹、 哺雞竹、白哺雞竹、石竹、斑竹、紫竹等為散生竹類。散 竹類生長快,有強大的地下竹鞭、竹根,因此,要求在深度500也以上的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良好的沙質土或沙質壤土中生長。
由此可見,選地是保證竹子良好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北方地區幹旱少雨,冬季寒冷,選地栽植運為重要。在郊區山地中,最好選擇海拔500m以下的背風朝南,水瀕較近的山穀、山麓地帶。因為,南坡比北坡日照強,冬季溫度髙,有利竹子越冬防寒。在市區公園、綠地、機關、廠礦和居民區應選背風向陽,澆灌條件較好的地區栽植。
整地是栽種竹子的重要一環,整地好壞直接影響栽種竹子質量和生長速度,通過整地可以創造適合竹子生長的環境條件。可分為全麵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麵整地多用於平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多用於山坡地。整地時清理地上雜物,散施腐熟的有機肥料,邊翻地邊清除石塊、樹根等雜物,整平後做好澆水渠。根據栽植的竹種,確定株行距,挖栽植坑.
竹子栽植的時間,北方地區多在春季和雨季進行,尤其是陰雨天更為適宜,有利於竹子的恢複生長。栽植時要選好母竹,一般選2、3年生的生長健壯、枝葉繁茂、沒有病蟲害、杆基芽眼肥大充實,須根發達的竹竿。母竹大小要適中,小杆竹種為2~30m,過於細小,竹株成活率差,過於粗大竹大,挖掘、搬運、栽植都不方便,也不適合選作母竹。移栽母竹時應留鞭根1m左右切斷,並帶宿土,根部用稻草或蒲包包好,以便運輸和保護竹子根部,有利成活。
竹子栽植要先去除捆紮根部的稻草或蒲包,剪去頂梢,最少要留4~5節。栽植不宜太深;覆土深度比原來入土部分深。如坑太深先墊入表土,然後將母竹放入栽植坑內扶正,並將竹鞭舒展開,分層填土踏實。填土時要防止踩傷鞭根和芽,母竹根部覆土略髙於地麵,然後整好澆水坑,及時澆透水。
新栽的母竹經過挖、運和栽植,鞭根受到損傷,吸收 分的能力減弱,呼吸作用那強。若土壤水分不足,母竹根吸水困難,不能滿足枝葉蒸騰的需要而失水枯死;若澆水過多,土壤空氣缺乏,不能進行正常呼吸,因而鞭根腐爛。因此掌握澆水是保證恢複生長的重要關鍵。北方地區幹旱少雨,冬春多風,除雨季應注意排水管理外,其他時間都應澆水,保證竹子的生長。
(二)水肥管理
(1)澆水和排水
竹子喜歡土壤濕潤,但怕積水。幹燥的土壤竹子不能獲得必要的水分,生長不良或於死。土積水缺乏空氣,不利竹鞭、根的呼吸,因而引起地下竹鞭、根的死亡和腐爛。因此,為保證竹子生長良好,必須因季、因土壤幹溫的情況做好澆水和排水管理。
我國南方雨量充沛,竹子一般很少澆水,而在北方地區幹旱少雨,澆水就成為栽培竹子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據竹子生長特性,澆水時間應在春季散生竹出筍前,夏季叢生竹出前,散生竹出筍行鞭時,及冬季土壤封凍前為宜。北方地 區多栽植散生竹。3月上、中旬北方多風、幹旱,又是散生出筍前期,要在土壤開凍後馬上澆春水,有利於出筍和防止焦葉;4~6月是竹子出筍後的生長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又是北方的旱季,為使竹子有充分的水分供應,每隔15~20天澆水一次,當新竹筍髙以上時,需要大量水分應澆拔節水,水量可適當增大;7月以後竹鞭進入生長盛期應澆一次行鞭水;雨季過後至10月上旬,應該每月澆水一次,遇特別幹旱的季節應增加澆水次數;11月中旬竹子進入越冬期要澆足凍水,保證竹子安全越冬和抗禦早春幹旱。早春土壤未解凍前,如有條件可以向竹子葉麵噴水,減少竹子葉焦邊,提髙觀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