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卷”三匝,何“處”可依
考點·演練
作者:豆黨鋒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素材固然寫不出好文章,但有了“米”,如何把它安排到文章最恰當的位置,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是許多考生不曾想的問題。對於許多考生來說,認為隻要有了作文素材,文章就有了“血肉”,至於何種類型的素材放在什麼位置,似乎是無足輕重的,其實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高考閱卷一篇文章老師所花的時間隻有短短幾分鍾,如果把素材放在不恰當的位置,就如同把一個人放在他不擅長的領域一樣,不容易引起閱卷老師的注意,如果因此被誤判為“內容空洞”或“選材不當”,豈不冤哉!所以,筆者認為考生在安排素材時務必采取以下妙招,選準位置,才能讓素材“以一當十”……
【閱卷現場一】
1.開篇不引述試題素材,所提觀點不知從何而來。
2.大篇幅的轉述試題素材,“擠占”文章主體空間。
3.轉述試題素材後過度分析,造成文章“頭大脖子長”,入題超慢。
應對妙招一:試題材料素材務必放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且要精寫。
如《勿以“刺傷”而不“為”》一文:
開頭:羅素有言,“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天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老僧善良的天性促使他即使被毒蠍蟄也不放棄救它。老僧勿以“刺傷”而不“為”,這種堅守善良的天性,既是美德的傳承,更是整個社會的期待!
結尾:老僧兩次被蠍子刺傷,仍毫不猶豫地把它從急流中救起,這既是對佛家施救本能的最好展示,也是對高尚人格的極力褒揚。“人之初,性本善”,勿以“刺傷”而不“為”,中華文明悠悠五千載,善良作為中華傳統美德,在漫長的傳承之途上生生不息,曆久彌新,唯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更加和諧美好!
【技巧解密】
本試題材料是老僧反複救蠍子反被蠍子蜇,路人不解,老僧道出緣由:“蠍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蠍也;佛救蒼生於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在本文中,考生開篇先引述試題素材,接著分析原因,最後提出觀點“老僧勿以‘刺傷’而不‘為’,這種堅守善良的天性,既是美德的傳承,更是整個社會的期待”。這三步一氣嗬成,明明白白地告訴了閱卷老師寫作的切入點,同時在結尾考生再次引述試題素材,將閱卷老師再次帶到試題材料的內涵上,如此首尾呼應地安排素材老師又怎能看不清考生的行文思路呢?
【閱卷現場二】
1.文章已閱讀四到五段,老師找不到考生“給力”的素材。
2.在前四段,閱卷老師找到了考生的第一個素材,但此素材明顯屬偏題素材,給了老師最差的印象。
應對妙招二:最“給力”(最新的、最切題的、最典型的)的素材所放位置不能超出文章前三段,且詳寫。
如2012年課標卷優秀作文《細節決定成敗》一文第三段:
有一次,美國唱片業協會CEO希拉裏·羅森親眼目睹了喬布斯與工程師討論用戶界麵設計的情形。當時,喬布斯和工程師坐在電腦前,為了一個設計上的問題爭執不下。羅森發現,喬布斯與工程師所關注的,不過是在幕上一塊大約隻有一張便條大小的區域裏,如何排放3個單詞的問題。喬布斯如此關注細節讓羅森驚歎不已,而他天才、奇跡般的成功,對細節的高度關注不啻是一大秘訣。
【技巧解密】
這篇文章考生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細節決定成敗”的觀點,第二段做了一下簡單的過渡,第三段就詳寫了喬布斯關注細節的素材加以論證。如此安排以最快的速度給了閱卷老師論據恰當、論證有力的感覺,在第一時間內獲得老師的好感。
【閱卷現場三】
1.把陳舊、最不恰當的素材放在文章前三段的位置充當第一個應該最“給力”的素材,可謂“鳩占鵲巢”。
2.把陳舊、不恰當的素材用大量的筆墨論述,唯恐閱卷老師不知道自己的素材選偏了。
3.把陳舊、不恰當的素材展現給閱卷老師後,不知用扣題句把它 “拉回”。
應對妙招三:陳舊、不準確素材放在文章第6段以後,務必略寫且反複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