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的領域裏,如果有人問19世紀有什麼新體裁加入希臘流傳下來的史詩、戲劇和抒情詩等舊陣容,那答案必非寫實小說莫屬。寫實小說忠實、精細、全麵性地刻畫現實生活,描寫人類心靈麵對當代社會時最深刻幽微的體驗,並強調全體與個體之間的相關性;在這方麵,舊式文體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寫實小說因為英、法、俄等國作家不斷的創作而發揚光大,我們無妨將它稱為現代散文體的史詩。這種現代散文體的史詩是曆史和科學影響下的產物,它和狄更斯、薩克萊、巴爾紮克、福樓拜、果戈裏以及托爾斯泰的大名是分不開的。但是德國方麵長久以來卻一直看不到和上述諸位大師有同等成就的人才,雖然它在詩的創作上有其另辟蹊徑的成就。

有幸的是,在19世紀剛剛結束的時候,有個出身於留培克自由市商業家庭的青年作家,在1901年,正值他27歲時,出版了一本《布登勃洛克一家》(Buddenrooks,1901);二十八年來,這本傑作顯然已經彌補了德國這方麵的缺憾。

這本體製磅礴的寫實小說是德國最早的、也是最突出的作品,即使拿來和上述歐洲各國的名家相比,也毫無遜色。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本中產階級的小說,因為它特別把本世紀描寫成一個中產階級的時代。它把一個社會刻畫得既沒有崇高得令人目眩,也不至於卑微得讓人納悶。這些中產階級的人喜歡一種智性的、思想的和精巧的分析與創造;而本書對這些現象所做的冷靜、成熟和高雅的反映形成了它史詩性的趣味。全書裏,我們看到的都是中產階級的色調、曆史的界限、時代的變化以及世代的變遷,看到從強而有力的、自足的、不自覺的角色逐漸變成書中文弱而敏感的類型;它也清晰地洞察到隱匿的生命過程;它強勁但絕不野蠻,並且輕巧地勾勒出精微的事物,它沉痛但絕不沮喪,因為它仍然充滿安逸的情韻以及高度的詼諧;而這些,都一道地呈現在諷刺性的智慧棱鏡裏,顯得多彩多姿。

作為一種社會的描摹,一種具體的、客觀的現實反映,《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德國文學裏幾乎是無敵的。除了風格的獨到,這本書也流露了德國文化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哲學與音樂的優越性;這位青年作家完美地發揮了寫實文學的技巧,並且特意地把作品引向尼采的文明批判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小說中的幾個要角更是隱約地涵括了高度音樂性的神秘。

《布登勃洛克一家》也是一部哲學小說。本質上,人類生命裏天真爛漫的本性和爭名逐利的活力是無可妥協的,作者就由這點深刻的觀察來描寫一個家族的沒落。深思、自省、修心、玄奧的哲學以及美的陶醉對年輕的托馬斯·曼來說,都是一種導致毀滅和崩潰的力量。在他最精致的一本小說《托尼歐·克羅格》(Tonio Kroger,1903)裏,他為了熱愛人類生命的真純而寫下動人的詞句,因為他以自由自在的立場逍遙於他所刻畫的中產階級之外;隻是,他也對真純的喪失感到惘然,這種惘然引起他不尋常的體悟、同情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