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湯止沸”和“釜底抽薪”這兩個成語大家並不陌生,“揚湯止沸”是愚人之所為,“釜底抽薪”才能真正從實處解決問題。在商戰中,我們也必須懂得一點兵家策略,才能夠出奇製勝。
的確,“揚湯止沸”很容易,而且效果立竿見影,但我們若想真的從實處解決問題,恐怕還需要“釜底抽薪”。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野心勃勃,他串通了楚漢等七個諸侯國,聯合發兵叛亂。他們首先攻打的是忠於漢朝的梁國。漢景帝派周亞夫率30萬大軍平叛。這時,梁國派人向朝廷求援,說劉濞大軍攻打梁國,我們已損失數萬人馬,抵擋不住了,請朝廷急速發兵救援。漢景帝命令周亞夫發兵去梁國解危。周亞夫說:“劉濞率領的吳楚大軍,一向強悍,如今士氣正旺。與他們正麵交鋒的話,恐怕一下子難以取勝。”漢景帝問周亞夫準備用什麼計謀擊退敵軍。周亞夫說:“他們出兵征討,糧草供應特別困難,我們如果能斷了他們的糧道,敵軍肯定會不戰自退。”
滎陽是扼守東西二路的要地,必須搶先控製。周亞夫派重兵控製了滎陽後,分兩路襲擊敵軍後方:派一隻部隊襲擊吳、楚供應線,斷了他們的糧道;自己親自率領大軍,襲擊敵軍後方重鎮冒邑。
周亞夫占據冒邑以後,下令加固營寨,準備堅守。劉濞聽了消息以後非常震驚,沒有想到周亞夫沒有和自己正麵交鋒,而是迅速抄了自己的後路。他立即下令,部隊迅速朝冒邑前進,奪回冒邑,打通糧道。劉濞數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冒邑。周亞夫避其鋒芒,堅守城池,拒不出戰。敵軍數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亂箭射回。劉濞無計可施,數十萬大軍駐紮城外,糧草已經斷絕。雙方對峙了幾天,周亞夫見敵軍饑餓了好幾天,士氣衰弱,毫無戰鬥力了。他知道時機已到,調集部隊,突然發起猛攻。精疲力竭、軟弱無力的叛軍不戰自亂。叛軍大敗,劉濞落荒而逃,在東越被殺。
周亞夫不費什麼力氣就將敵人擊退,還徹底除了後患,其原因就在於他深知“釜底抽薪”的道理。倘若他們與劉濞的軍隊硬碰硬,就算這次贏了,他們還會發動下一次進攻,戰爭無休無止,令雙方元氣大傷。周亞夫一次就對敵軍來個“釜底抽薪”,徹底打敗敵人,使朝廷免於戰爭。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打許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兵力隻有兩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麵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向延津渡口進發,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後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一槍之後,突然派了一隻精銳部隊回襲了白馬,斬殺了大將顏良,初戰告捷。
由於兩軍僵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從河北調集了一萬多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裏的烏巢。曹操探聽烏巢並沒有重兵防守,決定偷襲烏巢,斷其供應。他親自率領五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夜襲烏巢。烏巢的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四起。曹軍乘勢消滅了守糧的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聽到這個消息,都驚恐不已,供應斷絕,軍心浮動,袁紹一時沒了主意。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兵已喪失戰鬥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兵,艱難地殺出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的做法在於戰場上,往往能達到出奇製勝的效果。而這樣的戰略戰術不僅僅適用於戰場,在今天的社會生活裏,仍被利用到各個方麵,尤其是在風雲莫測的商場之中,更是被人們視為一種經營策略。
A公司是國內蓄電池設備領域裏的老大,其產品序列,幾乎包括了蓄電池生產製造和檢驗過程中,所需要的所有設備。在充放電設備領域,A公司更是有明顯的技術優勢,所以國內其他絕大多數企業無法與其競爭。
就在A企業意氣風發的時候,一些原本技術能力較低的公司,產品序列突然豐富起來,在充放電設備領域竟可與A企業展開競爭,不僅價格更低,而且在設備功能上、設備可靠性上與自己的產品逐漸趨同,甚至,產品序列中,出現了A企業所沒有的高難度產品。A企業當機立斷,在手握品牌優勢的前提下,通過主動大幅度降價,封死競爭企業的生存空間。
正是由於A企業的果斷決策,以最致命的一擊,不給這些競爭企業新的生存空間,才壟斷了自己在充放電設備的地位。
忍小謀大的智慧
無論是在戰場還是在商場,我們解決問題都要從實處出發,不能光看表麵現象,貪圖一時的利益,魯莽行事。要忍住焦躁之心,動用智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