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考試大綱(1 / 3)

一、《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課設置的性質與目的

本課程是為陝西省高等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編寫的選修課教材,是為培養和檢驗該專業應考者的古代文論知識及其理解力而設置的一門文學理論課。本課程的考試內容、考核目標和考試命題充分體現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選修課之性質。

本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使已經具備了中文專業專科程度的應考者,進一步提高對中國文學特別是對中國文論的理解能力,並增強理論素養。

二、《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課的考試目標及其內容

本課程的考試目標主要是從先秦到20世紀初年所出現的文論作品及其有關知識。中國古代文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它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話語係統,例如:“文道”、“文質”、“文心”、“文氣”、“風骨”、“興趣”、“妙悟”、“神韻”、“格調”、“性靈”等等。這套話語係統完全不同於西方文論中“悲劇”、“喜劇”、“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話語係統。中國古代文論思維的特征是:感受的主體性、妙悟的隨機性、關照的整體性、論說的意會性和描述的簡要性。中國古代較少體係嚴密的著作,而較多的是浩如煙海的史著、筆記、序跋、詩話、詞話和評點著作。在這些作品中,包含著中國文論的豐富寶藏。它們是本課程考試的主要目標。

“注釋”

(1)巨公,大師,大人物。窮經,盡量讀經典。讀注疏,閱讀對經典的注疏作品。詩乃可傳,所寫的詩歌於是可以流傳下去。

(2)勿論,不論。建安(196~219),漢獻帝劉協年號;其時有建安七子等作家。大曆(766~779),唐代宗李豫年號;其時有大曆十才子等作家。開府,古代指職務高、有權開府的官員,南北朝時作家庾信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杜甫《春日憶李白》:“清新庾開府”。參軍,官名,東漢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義,謂參謀軍事,晉以後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延至隋唐,兼為郡官。南朝文學家鮑照曾作過參軍官員。杜甫《春日憶李白》:“俊逸鮑參軍”。何如,怎樣。

(3)隻問,隻要問一問。“關關雎鳩”,《詩經·周南·關雎》中的詩句。關關,鳥類雌雄相和的鳴聲。雎鳩,捕魚的水鳥。“采采卷耳”,《詩經·周南·卷耳》中的詩句。采采,形容繁盛,猶萋萋。卷耳,一種植物。得此不朽之作,得以成為不朽之作。

(4)陶詩,陶淵明的詩。讀書不求甚解,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稱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何不讀注疏以解之,為什麼不去讀經典注疏來理解。

(5)梁簡文帝,名蕭綱,在位550~551.六典,指《周禮》中的六典: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三禮,指《周禮》,《儀禮》和《禮記》。所施,所用。有地,有地域差別。宜,適宜。

(6)反擬,反而模擬。《內則》,《禮記》篇名。摹,模擬。《酒誥》,《尚書·周書》的篇名。

(7)遲遲,形容溫暖。春日,春天的太陽。《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采繁祁祁”。《歸藏》,古易名,相傳為黃帝作。湛湛江水,形容江水很深的樣子。《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大誥》,《尚書》篇名。

(8)必有迂儒曲士,必然有迂腐的俗儒和學究。以經學談詩者,以經學要求於詩。故為此語以曉之,所以寫下這樣的話而明確自己的意思。

(9)但雲,隻說。興觀群怨,詩的四種作用。《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溫柔敦厚,溫和寬厚。儒家認為這是《詩經》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意義之所在。《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10)以意逆誌,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別人的意圖。《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以辭害誌,以意逆誌,是為得之”。言近而指遠,語言平易近人,含義深遠。《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不料,沒有想到。今之詩流有三病焉,今天的詩壇流行有三種弊病。填書塞典,填塞書籍和典故。自矜,自誇。淹博,淵博。

全無蘊藉,沒有一點含蓄。矢口而道,直接說出。真率,自然。

講聲調,講究聲調。圈平點仄以為譜,圈點平仄而成為詩譜。戒,避免。蜂腰、鶴膝,詩律八病中的兩種。迭韻,指兩個字和幾個字的韻母相同。雙聲,指兩個字或幾個字的聲母相同。嚴,嚴格。栩栩然,歡喜自得的樣子。矜,誇耀。獨得之秘,獨自獲得的秘密。

少陵,指杜甫。“老去漸於詩律細”,杜甫自謂“年老時所寫的格律詩更加細致”。不言,沒有說。

元微之,即元稹。“欲得人人服,須教麵麵全”,元稹此二句意謂“要想讓人們佩服,必須方方麵麵的才能都具備。”

詩境甚寬,詩歌的境界很寬。詩情甚活,詩歌的情感很靈活。心知其意,心裏能領會其中的含義。旨,意旨。

繁其例,繁複其條例。狹其徑,狹窄其門徑。苛其條規,以苛刻的條規要求詩歌。桎梏其性靈,束縛人們的心靈。

生人之樂,活生生的人情樂趣。傎,同“顛”。不已傎乎,不是已經顛倒了嗎?

齊己(約864~942),唐代詩僧,作有《風騷旨格》。

範溫,宋代詩話作者,成都華陽人。《詩眼》,即範溫的《潛溪詩眼》。皆非,都不是。大家,大師,大作家。真知詩者,真正懂得詩歌的人。

“譯文”

近來有大師教授寫作詩歌,要求人們首先研究經典,閱讀注疏,其次才落紙動筆,認為這樣所寫的詩歌才可以流傳後世。我聽到後笑著說:先不要說建安七子、大曆十才子、庾信和鮑照這些人到底經學怎麼樣,就任意從《詩經》裏拿出幾句詩,譬如“關關雎鳩”、“采采卷耳”這兩句,難道它們是因為作者鑽研了經典、閱讀了注疏才得以流傳不朽嗎?陶淵明的詩歌公認為是千古絕唱,但他本人卻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既然不求甚解,為啥不去閱讀注疏來幫助理解。梁代簡文帝蕭綱在《與湘東王書》中寫道:“經書裏麵的六典和三禮被使用的環境不同,其適宜性有差別,從來沒有聽說吟詠性情的詩歌,反而要模擬《禮記》中的《內則》之篇;提筆抒發情誌,一定要參照《尚書·周書》中的《酒誥》之格。寫作”春日遲遲,采繁祁祁“這樣的詩句,難道還要模仿《歸藏》篇的框架嗎?創作”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這樣的詩句,難道還要模仿《大誥》的格調嗎?”這幾句話真是震聾發聵之言,可能在當時就有一些迂腐的文人和墨客以這種觀點談論詩歌,所以他寫了這幾句話來表明自己的觀點。

孔子在論述詩歌時,充其量隻說了興觀群怨和溫柔敦厚一些話;孟子在論述詩歌時,充其量也隻是強調“以意逆誌”和“言近指遠”。不料發展到今天,詩壇上逐漸滋生出三種弊病:第一、在詩歌中填塞書籍和典故,自以為知識淵博,實際則死氣沉沉;第二、所寫的作品直接說出,沒有一點含蓄,還自以為是真率自然;第三、近來又講什麼聲調,圈點平仄而成為詩譜,以為避免了蜂腰、鶴膝,分清了迭韻和雙聲,就能寫出嚴格的詩篇。看他們自得和誇耀的神態,仿佛獨自獲得了什麼秘密。情況並不是這樣,杜甫曾經說自己“老去漸於詩律細”,他所謂的“律”是什麼意思?“細”是什麼意思?杜甫沒有說明。元稹曾經寫道:“欲得人人服,須教麵麵全”。到底什麼是元稹所謂“全”,他也沒有說明。詩歌的境界很寬,詩歌的情感很靈活,都在於作者好學深思,心裏麵要把握其內涵,這樣才不會失去孔子和孟子當初論述詩歌的本意。一定要教條式的用一個門徑,或者用一些苛刻、繁瑣的條例和規矩來束縛人的性靈,把人們所具有的活生生的情感和快樂變成沒有生氣的東西,這不是搞顛倒了嗎?唐代齊己的《風騷旨格》、宋代範溫的《潛溪詩眼》,都不是大師級的作品,他們也不是真正懂得詩歌的人。

“袁枚和他的《隨園詩話》”

《隨園詩話》是清代袁枚的詩論作品。袁枚,字子才。是清代幹隆、嘉慶時期著名的詩人、詩論家。袁枚思想灑脫,對儒家經典持有大膽的懷疑精神。袁枚詩學思想的核心是提倡“性靈”,《隨園詩話》中關於抒寫性靈之論處處可見。“性靈”一詞早在六朝時已被使用,明代公安派更是強調抒發性靈。袁枚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性靈說。

“《隨園詩話》中“性靈”說的主要特點”

第一、主張“師古”和“師心”的結合。性靈理論在公安三袁那裏,隻強調“師心”,反對“師古”。袁枚的性靈論主張在“師心”時也要向古人學習。第二、《隨園詩話》中主張詩歌創作應以自然為主要基礎,但也要有人工修飾,如此才能夠創造出真正的美。第三、關於詩人的修養,《隨園詩話》主張先天稟賦與後天學習之結合,認為天分和學力二者不能偏廢。

“參考資料和思考題”

一、參考資料

1.《中國古代文論義理》,第355~358頁。

2.《中國曆代文論選》,第364~369頁。

二、思考題

1.簡述從“性靈”到“性靈說”之發展。

2.袁枚“性靈說”的主要特點有那些?

文史通義

章學誠

《易》之象也,《詩》之興也,變化而不可方物矣。(1)……物相雜而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類。(2)知事物名義之雜出而比處也,非文不足以達之,非類不足以通之。(3)……六藝之文……其辭可謂文矣,其理則不過曰通於類也。(4)故學者之要,貴乎知類。(5)象之所包廣矣,非徒《易》而已,六藝莫不兼之,(6)蓋道體之將形而未顯者也。(7)……《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8)萬事萬物,當其自靜而動,形跡未彰而象見矣。(9)故道不可見,人求道而恍若有見者,皆其象也。(10)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營構之象。天地自然之象,《說卦》為天為圓諸條,約略足以盡之;人心營構之象,《睽》車之載鬼,翰音之登天,意之所至,無不可也。然而心虛用靈,人累於天地之間,不能不受陰陽之消息。心之營構,則情之變易為之也;情之變易,感於人世之接構而乘於陰陽倚伏為之也。是則人心營構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

《易》象雖包六藝,與《詩》之比興,尤為表裏。夫《詩》之流別,盛於戰國人文,所謂長於諷喻,不學詩則無以言也。然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其深於取象者也。(以上為《易教下》)

“注釋”

(1)象,卦象,形象。興,意興,興趣。方物,識別,名狀。

(2)物相雜而為之文,《易經·係辭》:“物相雜,故曰文”。事得比而有其類,事物得以比較才會分出類別。

(3)知,知道。名義,事物立名的含義。雜出,雜亂而出。比處,以排比、比較的方法表達。非文不足以達之,沒有文章就不足以表達它們。非類不足以通之,不用分類的方法就不足以通達。

(4)六藝,六經。其辭可謂文矣,其理則不過曰通於類也,此二句意謂六經言辭有文采,文理有法則。

(5)學者之要,學習的關鍵。貴乎知類,貴在理解法則。

(6)所包廣矣,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非徒,不隻。莫不兼之,沒有不兼容著它。

(7)道體,道的本體和主旨。將形而未顯,將要形成卻沒有顯示出來。

(8)準,相等,相當。彌綸,統攝,籠蓋。

(9)自靜而動,由靜止到運動。未彰,沒有顯現。象見,形象顯現。

(10)人求道,人們探求道。恍若有見者,恍惚好象看見了什麼。皆其象也,都是形象。

天地自然之象,指客觀事物形象。人心營構之象,指主觀創作的意象。

《說卦》,《易傳》中的一種。為天為圓諸條,指《易傳·說卦》中所謂“幹為天,為圓,為君……”等語。約略足以盡之,大概足以說明它們。

《睽》,卦名的一種。車之載鬼,《睽》:“見豕負塗,載鬼一車”。翰音,飛向高空的聲音。翰音之登天,《易·中孚》:“翰音登於天,貞凶”。

意之所至,意興之所至。無不可,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心虛用靈,人的心是虛空的,人用性靈思考。累於天地之間,受牽連於天地之間。消息,消長、盛衰。

變易,變化,變換。情之變易,接構,接觸,交結。乘於,奉行於,施展於。倚伏,依托和隱藏。語出《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是則,雖則,雖然。亦出,也出自於。

雖包,雖然包含。尤為,尤其成為。表,表象,形象。裏,內容。

流別,分門別類。盛,繁盛。諷喻,用委婉的言語進行勸說。無以言,沒有辦法說話。

戰國之文,戰國時代的人文。深於比興,比興深刻。即,就是。其,它。深於取象,在使用形象顯得深厚。

“譯文”

易學書中的形象,詩歌中的形象,千變萬化而不可名狀。各種事物相互交錯以後便形成文章,事物得以比較才會分出類別。知道各種事物本來是雜亂而出、排比而處的,沒有文章就不足以表達它們,不用分類的方法也就不足以通達它們。儒家六種經典裏的文章……其中的言辭可以說很有文采,其中的文理可以說很有思想。學習它們的關鍵,貴在理解其中的法則。形象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不隻是易象這一種,儒家的六種經典中都有形象存在,形象實際上是道的本體和主旨在將要形成但還沒有形成時的一種狀態。《易》與天地是一個標準,所以能統攝萬事萬物的所有道理,當事物從靜止走向運動時,它的形跡還是不明顯的,但是形象已經顯現出來了。所以,抽象的道理是看不見的,人們在探求道理時恍惚好象看見了什麼,這些東西不是別的,都是形象。

有偏於天地自然的客觀事物的形象,有偏於人心營構的主觀創作的形象。對前一種形象的說明,《易傳·說卦》中所謂“幹為天,為圓,為君……”等語,大家約略可以看得較為清楚。關於人心營構的形象,可以結合《易·睽》中所謂“載鬼一車”、《易·中孚》中所謂“翰音登於天”來理解,這都是意興所至時涉及的事物,沒有什麼不可以拿來使用。但是人的心是虛空的,人用性靈來思考問題。人們生活在天地之間,他們不能不隨著自然規律而消長盛衰。人心營構的主觀的形象,是情感發生變化時產生的;人們情感的變化,又受製於自然陰陽和人世社會的影響。雖然人心營構的形象,依然來源於天地自然的形象。

易象雖然包含會通於儒家的六種經典,尤其是和《詩》道中的比興互為表裏。《詩》作為文學,分門別類於戰國時期,它不同於其它人文形式的地方是可以用委婉的言語進行勸說,所以,古人才說,不學習詩歌,就沒有辦法說話。戰國時代的人文,之所以比興深刻,就是因為它們善於深入地使用形象。

凡言義理,有前人疏而後人加密者,不可不致其思也。(1)古人論文,惟論文辭而已。劉勰氏出,本陸機氏說而倡論文心;(2)蘇轍氏出,本韓愈氏說而昌論文氣,可謂愈推而愈精矣。(3)未見有論文德者,學者所宜深省也。(4)夫子嚐言:“有德必有言”,又言“修辭立其誠”,(5)孟子嚐論知言養氣本乎集義,(6)韓子亦言“仁義之途”,“詩書之流”,皆言德也。(7)今雲未見論文德者,以古人所言,皆兼本末、包內外,猶合道德文章而一之;(8)未嚐就文辭之中,言其有才、有學、有識,又有文之德也。(9)凡為古文辭者,必敬以恕。(10)臨文必敬,非修德之謂也。論古必恕,非寬容之謂也。敬非修德之謂者,氣攝而不縱,縱必不能中節也。恕非寬容之謂者,能為古人設身而處地也。嗟乎!知德者鮮,知臨文之不可無敬恕,則知文德矣。

“注釋”

(1)凡言義理,大概說到義理。有,存在著。疏,不周密。加密,加深周密。不可不致其思也,不可以不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2)惟論文辭而已,隻論述文章的詞句罷了。出,出現。本陸機氏說而倡論文心,以陸機的說法為根本進一步提倡論述為文之用心。

(3)蘇轍,宋代文學家,蘇軾的弟弟。本韓愈氏說而昌論文氣,以韓愈的說法為根本進一步提倡文氣。愈推而愈精,愈推理愈精確。

(4)文德,寫文章的道德。深省,深刻地反省。

(5)夫子,孔子。嚐,曾經。“修辭立其誠”,《易·幹》:“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6)知言養氣本乎集義,《孟子·公孫醜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是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也”。

(7)韓子,即韓愈。仁義之途,仁義的道途。詩書之流,詩書的流別。言德,說的是道德。

(8)今雲未見論文德者,我現在說沒有看見論述文德。以,因為。本末,主次,先後。內外,內心和外表。猶合,也是結合。一,一體。

(9)未嚐就文辭之中,未曾就文辭中間的內容。言其有,說它們有。

(10)凡為古文辭者,凡是寫作古文辭的作者。必,必須。敬,端肅,慎重。恕,推己及人,仁愛待物。

臨文,撰寫文辭。非修德之謂也,不是說要加強道德修養。

非寬容之謂也,不是說要對事物進行寬容。

氣攝而不縱,統攝住氣而不放縱。中節,守節秉義,中正不變,合乎禮儀道德。

能為古人設身而處地也,能夠為古代的人設身處地著想,並理解古人。

嗟乎,歎詞,表示感歎。知德者鮮,了解道德的人少。知臨文之不可無敬恕,知道作文時不能沒有敬重和寬恕。

“譯文”

大概說到義理,存在著前人空疏而後人加深周密的情況,不能不深入思考這方麵問題。古代人論述文章,隻論述文章的詞句罷了。到了劉勰出來論文時,他變以陸機的說法為根本進一步提倡論述為文之用心;後來蘇轍在論文時,又以韓愈的說法為根本進一步提倡文氣。論文愈是到了後來,就愈推理愈精確了。還沒有看見有人論述文章的道德,學者們應該深刻地反省這個問題。

過去孔子曾經說“具有道德的人必然具有言語”,又說“寫作文章應該樹立其真誠的思想”。孟子也說,應該了解語言中的意思,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是集中在義理中的。韓愈也提倡寫文章應該掌握住仁義的道途和詩書的流別。這說的全是文章的道德問題。我現在說沒有看見論述文德的文章。這是因為古人所說的話,都是把文章的本和末、主和次、內和外,結合在一起論述,這樣,道德和文章便沒有分開。古代的人未曾說過文辭裏邊有才能、有學力、有見識,並且有文德的話。凡是寫作古文辭的作者,必須端肅和慎重,推己及人,仁愛待物。撰寫文辭必須具有慎重的態度,這不能簡單用加強道德修養來說明。論述古代的事物必須寬恕,這不是意味著要泛泛地對事物進行寬容。寫作中的敬重必須用文氣統攝,如果不統攝文章就會放縱;文章一放縱,其內容便不能守節秉義、並合乎禮儀道德。文德中的寬恕並非寬容,寬恕所強調的是,能夠為古代的人設身處地著想,並理解古人。令人遺憾的是,了解文德的人太少了。知道作文時不能沒有敬重和寬恕,人們才算了解了文德。

昔者陳壽《三國誌》紀魏而傳吳、蜀,(1)習鑿齒為《漢晉春秋》,正其統矣。(2)司馬《通鑒》仍陳氏之說,(3)朱子《綱目》又起而正之。(4)是非之心,人皆有之,(5)不應陳氏誤於先,而司馬再誤於其後,(6)而習氏與朱子之識力,偏居於優也。(7)而古今之譏《國誌》與《通鑒》者,殆於肆口而罵詈,(8)則不知起古人於九原,肯吾心服否耶?(9)陳氏生於西晉,司馬生於北宋,(10)苟黜曹魏之禪讓,將置君父於何地?習與朱子則固江東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爭天統也。諸賢易地則皆然,未必識遜今之學究也。是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身之所處,固有榮辱、隱顯、屈伸、憂樂之不齊,而言之有所為而言者……為文人論古,必先設身,以是為文德之恕而已耳。

“注釋”

(1)昔者,過去。紀,綱紀。傳,列傳。陳壽《三國誌》紀魏而傳吳、蜀,陳壽本為蜀國人,後來投降於晉國,晉國以魏為正統,所以,陳壽撰《三國誌》不得不以魏為正統。《三國誌》稱曹氏為帝,稱劉備、孫權為主,其餘稱名。

(2)習鑿齒為《漢晉春秋》,史載:《漢晉春秋》四十七卷,習鑿齒撰。該書以劉備為宗室為正統,魏武雖受漢禪晉,仍為篡逆,至魏文帝滅蜀,乃為漢亡,晉國開始興起。正其統矣,重新確立正統。

(3)司馬《通鑒》仍陳氏之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以曹魏為正統,這是繼承了陳壽的觀點。司馬光生於北宋,北宋太祖篡後周帝位,其事類似於曹魏之代漢、司馬氏之代魏,所以,司馬光著《資治通鑒》以正統歸魏。

(4)朱子《綱目》,朱熹的《通鑒綱目》。又起而正之,又對司馬光的觀點進行了糾正。朱熹生於南宋,類似於習鑿齒的出於東晉,二人所處的偏安局麵,其情勢都和蜀漢相近,所以,《通鑒綱目》以蜀漢為正統,取習鑿齒之說。

(5)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二句意謂人人都有是非之心。

(6)不應,不應該。陳氏誤於先,陳壽犯錯在前。司馬再誤於其後,司馬光犯錯在後。

(7)識力,認識能力。優,優秀。

(8)譏,譏諷。殆於,接近於。肆口,放口。罵詈,謾罵。

(9)起古人於九原,《禮記·檀弓》:“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起)也,吾誰與歸?”肯吾心服否耶,不知肯不肯同意我的意見。

(10)陳氏生於西晉,陳壽(233~297),西晉時代人。司馬生於北宋,司馬光(1016~1086),北宋時代人。

苟,如果。黜,黜棄。禪讓,中國古代曆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皇帝把帝位讓給他人。將置君父於何地,將如何對待自己的君主和父親。

習與朱子,習鑿齒和朱熹。則固江東南渡之人也,則已經是江東南渡之人。惟恐中原之爭天統也,唯恐中原的人再來爭奪天下的統一權。

諸賢易地則皆然,這些賢才一改變地方都一樣。未必識遜今之學究也,未必其見識就遜色於今天的這些學究。

是則不知古人之世,雖然不知道古人所處的社會。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不可以隨便論述古人的文辭。

身處,自身所處的境遇。遽,匆忙。

榮辱,光榮和屈辱。隱顯,隱退和顯著。屈伸,曲縮和伸張。憂樂,憂愁和快樂。不齊,不一致。

言之有所為而言者,所寫下的言辭是有切身閱曆作基礎的言辭。

為文人論古,作為文人論述古代作品。必先設身,必須先設身處地著想。以是為文德之恕而已耳,這就是文德中寬恕的意義。

“譯文”

過去陳壽著《三國誌》以魏為正統,以蜀和吳為非正統。習鑿齒寫《漢晉春秋》才糾正了陳壽的錯誤,改以劉備為正統。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以曹魏為正統,這是繼承了陳壽的觀點。朱熹的《通鑒綱目》又對司馬光的觀點進行了糾正,重新以蜀漢為正統。對於曆史的看法,人人都有是非之心,所以,不應該出現陳壽犯錯在前、司馬光又犯錯在後這種情況。隻有習鑿齒和朱熹具有優秀的見識能力。從古到今譏諷《三國誌》和《資治通鑒》的人,幾乎接近於放口罵人。我不知道我的意見能否被古人接受,如果在九泉之下喚醒古人,它們應該能夠理解我所說的話吧!陳壽生於西晉,他的思想不能不受西晉時代的限製。司馬光生於北宋,他的思想也不能不受北宋時代的限製。如果他們拋棄了曹魏禪讓製度,那麼他們又將如何對待自己的君主和父親?而習鑿齒和朱熹都已經是江東南渡之人,他們唯恐中原的人再來和他們一起爭奪天下的統一權。這些賢才一改變地方思想都會一樣,未必他們的見識就遜色於今天的這些學究。所以不知道古人所處的社會,就不可以隨便論述古人的文辭。但是知道他們所處的社會而不知道他們個人的實際處境,也不宜匆忙地去論述古人的文章。古人的實際處境,雖然有光榮和屈辱、隱退和顯著、曲縮和伸張以及憂愁和快樂等不一致的情況,但他們所寫下的言辭都是有切身閱曆作基礎的……所以作為文人論述古代的作品,必須首先設身處地著想,這就是文德中寬恕的意義。

韓氏論文,迎而拒之,平心察之。(1)喻氣於水,言為浮物。(2)柳氏之論文也,不敢輕心掉之,(3)怠心易之,矜氣作之,昏氣出之。(4)……要其大旨,則臨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5)主敬則心平而氣有所攝,自能變化從容以合度也。(6)夫史有三長,才、學、識也。(7)古文辭而不由史出,是飲食不本於稼穡也。(8)夫識生於心也,才出於氣也。(9)學也者,凝心以養氣,煉識而成其才者也。(10)心虛難恃,氣浮易弛,主敬者,隨時檢攝於心氣之間,而謹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夫緝熙敬止,聖人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其為義也廣矣。今為臨文檢其心氣,以是為文德之敬而已耳。(以上為《文德》)

“注釋”

(1)韓氏,韓愈,唐代著名文學家、文論家。迎而拒之,平心察之,此二句出自韓愈《答李翊書》,意謂迎取而保持一定距離,平心靜氣地觀察。

(2)喻氣於水,言為浮物,此二句亦出自韓愈《答李翊書》,原話是“氣,水也;言,浮物也”。

(3)柳氏,柳宗元。不敢輕心掉之,不敢掉以輕心。

(4)怠心易之,矜氣作之,昏氣出之,這幾句見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怠心,懈怠之心。易之,變易。矜氣作之,驕傲之心發作。昏氣出之,昏頭昏腦之心出現。

(5)要其大旨,其中的要害和關鍵。則臨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臨文主敬。

(6)主敬,主於敬心。則心平而氣有所攝,則心平意靜而由氣所統攝。合度,符合法度。

(7)史有三長,曆史有三種擅長。才,才能。學,學力。識,見識。

(8)古文辭而不由史出,古代的文學言辭不本於曆史來寫作。稼穡,穀物。

(9)識生於心,見識從心裏產生。才出於氣,才能本源於氣質。

(10)學也者,凝心以養氣,煉識而成其才者也,此幾句意謂:學習就是寧靜心態,培養誌氣,鍛煉見識,成就才能。

心虛難恃,心情虛誇難以憑借。氣浮易弛,心氣虛浮容易放鬆。

檢攝,檢查統攝。謹防,謹慎的防備。一往不收,一直前往,不能收束。

緝熙,光明,光輝。敬止,謹慎負責,止,語氣詞。《詩·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聖人所以成始而成終也,聖人所以能夠成就始終,其為義也廣矣,敬的意義是非常廣大的。

今為臨文檢其心氣,今天的人寫作文章檢查其心情和誌氣。以是,因此。為文德之敬,作為文德的敬意。

“譯文”

韓愈論述文章,既主張平心靜氣地觀察、積極迎取,又主張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在《答李翊書》中將文氣比喻成水,將言辭比喻成浮物。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自己寫文章從來不敢掉以輕心。如果文章中出現懈怠之心、驕傲之心和昏頭昏腦之心,那文章必然就會失敗……文章中的要害和關鍵,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臨文主敬。隻有這樣,文章才能寫得心平意靜,並且文氣在統攝中使其節奏從容地變化而又符合法度。著作曆史需要有三種特質:才能,學力和見識。古代的文學言辭不可能脫離於曆史,如果認為它們可以脫離曆史,那就意味著人的飲食可以不要糧食和穀物就可以實現。人的見識是從心裏產生的,而才能則本源於氣質。所謂學習,就是要人們凝心靜氣地培養誌氣,鍛煉見識,成就才能。有時人的心情虛誇難以憑借,心氣虛浮容易放鬆,所以需要提倡主以敬心。這樣就能夠隨時檢查和統攝人的精神,並謹慎地防備人的思想一直前往而不能收束。《詩·大雅·文王》中說:“緝熙敬止”。敬的意義是非常廣大的,古代的聖人憑借這種精神所以能夠成就始終,今天的人也可以憑借這種精神在寫作文章中檢查其心情和誌氣。這就是作為文德的敬意。

“章學誠和他的《文史通義》”

《文史通義》是清代章學誠的作品。章學誠,字實齋,浙江會稽人,是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章學誠提倡“六經皆史”之論,治經治史,皆有特色。《文史通義》內篇六卷,外篇三卷,共九卷。其中《文德》、《文理》、《易教》、《古文十弊》等篇涉及到文論問題。

“《文史通義》中的文論主張”

第一、在《易教》下、《文理》中主張:形(易)象與詩之比興相互為表裏。藝術形象中的“人心營構之象”來源於“天地自然之象”,後者有方圓規律,可以授受,而前者“心營意造”,“不可授受”。第二、在《文德》、《與朱少白論文》中主張:寫文章要有文德。文德是“著述者之心術”。寫書人必須“主敬”、“修辭立誠”、“論古必恕”,即嚴肅、認真、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知人論世。第三、在《答沉楓墀論學》、《古文十弊》等篇中,提倡“文貴發明”、“亦期用世”,反對“不達時勢”、“削足適履”等不良文風。

“參考資料和思考題”

一、參考資料

1.《中國古代文論義理》,第329~333頁。

2.《中國古代文論教程》,第296~304頁。

二、思考題

1.何謂“臨文主敬”?

2.《文史通義》中提出的文論主張有哪幾點?

“附錄一”清代文論的特點

清代是中國文化、學術集大成的時代,其文論亦總彙於考據、義理、辭章之三分。清代文論氣度恢弘,視野廣闊,綜合性強。和明代文論的激昂奮進相比,清代文論表現得較為溫順平和,在大多數情況下,此時的文論家更多的是以吸納補正來代替對抗和斷裂。清代文論受理學思辨和樸學實證兩種治學方法的影響,其思辨虛靈而又不蹈空弄玄,其論說實在詳贍而又不乏義理內涵,其行文虛實兼通而又論據充盈。清代的詩學論壇上出現了神韻、格調、性靈、肌理等學說,但論者隻是著重於總結過去的文學經驗,並未能改變傳統的雜文學觀念。清代的散文理論以桐城派為正宗,經學和史學中的考據、義理、辭章理論與桐城派文論相通。清代金聖歎的批評代表了中國小說理論的較高水平。清代的戲曲理論以李漁為代表。

“附錄二”清代文論作家、文論作品概述

清代的文論作家主要有金聖歎、毛宗崗、李漁、王夫之、葉燮、王士禎、袁枚和章學誠等人。金人瑞,字聖歎,評點古書很多,以評《水滸》最為著名。金聖歎標舉《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為“六才子書”。毛宗崗以批評《三國誌演義》而著名。王士禎的作品有《漁洋詩話》、《帶經堂詩話》。王夫之是明末清初出現的思想家和文論家,其文論作品是《薑齋詩話》。清代吳喬作《圍爐詩話》,薛雪作《一瓢詩話》,趙翼作《甌北詩話》,沉德潛作《說詩晬語》。清代詩學論壇的四大論說是:王士禎的“神韻”說,沉德潛的“格調”說,袁枚的“性靈”說,翁方綱的“肌理”說。清代桐城派劉大魁的文論作品是《論文偶記》。

第五章近代

藝概

劉熙載

藝者,道之形也。(1)學者兼通六藝,尚矣!(2)次則文章名類,各舉一端,(3)莫不為藝,即莫不當根極於道。(4)顧或謂藝之條緒其繁,言藝者非至詳不足以備道。(5)雖然,欲極其詳,詳有極乎?(6)若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7)亦何必殫竭無餘,始足以明指要乎!(8)是故餘平昔言藝,好言其概(9)……得其大意,則小缺為無傷,(10)且觸類引伸,安知顯缺者非即隱備者哉!

《六經》,文之範圍也。聖人之旨,於經觀其大備;乃《文心雕龍》所謂“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有道理之家,有義理之家,有事理之家,有情理之家;四家說見劉劭《人物誌》。文之本領,隻此四者盡之。文之道,時為大。《春秋》不同於《尚書》,無論矣。即以《左傳》、《史記》言之,強《左》為《史》,則噍殺;強《史》為《左》,則嘽緩。惟與時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

“注釋”

(1)藝者,道之形也,文藝是文道的形式。

(2)學者兼通六藝,學習的人能夠通達儒家的六種經典。尚,高尚。

(3)次,其次。名類,名稱類別。各舉一端,各闡述一方麵的道理。

(4)莫不為藝,都屬於藝術。即莫不當,即都應該。根極於道,以道為根源,極盡於道。

(5)顧,但是。或謂,有人說。藝之條緒其繁,藝術的頭緒紛繁。言藝者,言說藝術的人。非至詳不足以備道,不詳盡敘述就不足以完備文道。

(6)欲極其詳,想要極盡詳細。詳有極乎,詳盡有極點嗎。

(7)若,如果。舉,拿出。概,概括。

(8)殫竭,極盡,竭盡。始,才能。指要,要旨,要意。

(9)是故,所以。餘,我。平昔,往昔,往常。言藝,論述藝術。好言其概,喜歡說其大概。

(10)得其大意,得到它的大概意思。小缺,小的缺點。無傷,不妨。

且,而且。觸類引伸,接觸不同的類別,並引導伸展。安知顯缺者非即隱備者哉,誰能知道明顯缺少實際正是暗藏著的完備。

文之範圍也,文章的疆域。聖人之旨,聖人的意旨。於經觀其大備,在經典中能看出大概。

乃,就是。百家騰躍,白家歡騰活躍。終入環內,最終都進入範圍之內。《文心雕龍·宗經》:“並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

道理,有關實踐之理。義理,有關價值之理。事理,有關事實之理。情理,有關感情之理。

劉劭,魏晉人,作《人物誌》;四家說見《人物誌·材理》。文之本領,作文章的本領。隻此四者盡之,隻有從這四方麵才能極盡。

文之道,文章方麵的道理。時為大,以時代為大。

《春秋》不同於《尚書》,《春秋》與《尚書》不同。無論矣,不說了。

即以《左傳》、《史記》言之,就用《左傳》和《史記》這兩部作品來說。

強《左》為《史》,勉強以寫《左傳》的方法寫《史記》。則噍殺,聲音急迫,不舒緩。強《史》為《左》,勉強以寫《史記》的方法寫《左傳》。嘽緩,柔和舒緩。

惟與時為消息,隻有與時代一起發展變化。故不同正所以同也,所以在不同之中正好有相同的因素。

“譯文”

文藝是文道的形式。學習的人如果能夠通達儒家的六種經典,那他就是一個高尚的人。寫文章有不同的名稱和類別,各闡述一方麵的道理,都屬於藝術作品,都應該以道為根源,並且極盡於道。但是,有人說,藝術的頭緒紛繁,言說藝術的人不詳盡地敘述就不足以完備文道。我卻要問:人們想要極盡詳細,而詳盡有極點嗎?如果使用概括的方法,以此來籠括彼,以少來提攜多,人們又何必竭盡無餘地探討,認為這樣才能明確其要旨。所以,我往昔論述藝術,喜歡說其大概……(10)得到它的大概意思,小的缺點便沒有什麼妨礙。而且,接觸不同的類別,並引導伸展,說不準明顯缺少實際上正是暗藏著的完備呢?

儒家的《六經》,實際上確定了文章的疆域。聖人的意旨,在經典中都能看出個大概。這就是《文心雕龍·宗經》篇所說的“百家歡騰活躍,最終都跳不出儒家經典範圍之外”那句話。有立足於道理的實踐家,有立足於義理的價值家,有立足於事實的考據家,有立足於感情的文學家。魏晉人劉劭在《人物誌·材理》篇對此有論述。作文章的本領,隻有從這四方麵才能極盡它。文章方麵的道理,以時代為大。《春秋》這部書與《尚書》不同,可以不說了。就用《左傳》和《史記》這兩部作品來說,勉強以寫《左傳》的方法寫《史記》,則聲調急迫,不舒緩;勉強以寫《史記》的方法寫《左傳》,則又過分柔和舒緩,跟不上趟。寫文章隻有與時代一起發展變化,所以在不同之中必然會出現相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