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談天說地(1 / 3)

數月後

“馨靈,瞧我給你帶來什麼了?”微沙神秘兮兮地把手置於身後。

輕揮衣袖擦幹那順著臉頰不斷往下流的汗珠。我敷衍地應了聲“不知道。一會再看好嗎?”

又是一聲歎息。“真搞不懂你,種花這些小事交給下人們去做就行了。為什麼你偏要自己動手呢?弄到自己香汗淋漓。”微沙小聲地咕嘟幾句。

“好了。微沙大哥,你剛剛在說什麼呢?”我看著那株尚且看不出是什麼花的品種的芍藥。拍了拍身上沾染上的塵土。轉身笑吟吟地看著微沙大哥。

這幾個月來,我都暫住在微沙大哥的將軍府裏。可整天無所事事,會讓我不由自主地回憶起過去的種種。一次機緣巧合,我發現將軍府後院有片空地,正適合種花。便想種花自樂,順便打發時間。微沙大哥偶爾也會有所不悅,卻也隨我。

“我有份禮物要送給你。你猜猜是什麼東西來著?”微沙開心地說著。

“禮物?微沙大哥又打贏了勝仗吧。”我笑了。為微沙大哥而感到開心。每次他打贏了勝仗,總會送我一些小禮物。

“嗯。這是我此次帶兵擊退意欲侵占我大宋國土的遼兵,皇上所賜予我的寶物。契丹王族所佩戴的項鏈:琥珀瓔珞。”

我在看到微沙大哥手中的項鏈之時,眼中不禁閃過一抹驚喜。可隨即便又隻能迷惑不解地看著那被喚為琥珀櫻珞的項鏈。

我細細把玩著手中的項鏈。發現此飾件極其精致。其外串264件,由5小串257顆琥珀珠和5件琥珀浮雕飾件、2件素麵琥珀飾件以細銀絲相間穿綴而成;內串69件,由60顆琥珀珠和9件圓雕、浮雕琥珀飾件以細銀絲相間穿綴組成。琥珀浮雕飾件紋樣主要為龍紋,圖案抽象而富於動感。

“微沙大哥,這禮物太貴重了,我不能要。”

“傻靈兒,又跟微沙大哥客氣了。你不喜歡它嗎?這琥珀瓔珞可是深具契丹民族特色的項飾,是其信奉佛教並將佛教思想世俗化的代表飾物。在中國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或民族像契丹人那樣崇尚琥珀。琥珀的流行也許與契丹人尚佛相關,因為佛教認為水晶代表佛骨,而琥珀代表佛血。”

見我聽得津津有味。微沙大哥牽我慢慢走向右前方的亭子裏坐下。邊走邊說。突然,微沙大哥用衣袖輕輕為我拂拭臉上沾染上的土塵。

“靈兒,你真的不需要婢女服侍嗎?瞧你每天都把自己弄得像個小土人兒,滿身灰塵。”微沙寵溺地取笑起我來。

“不用了。像現在這樣子挺好的。”我心裏明白,將軍府隻是我的暫居之地。不會久留於此。總有一天,我會離開這裏的。即是如此,何需多此一舉呢。請來婢女隻會讓我更難割舍。畢竟相處久了也會有感情的。

我眼見微沙大哥神色突然黯淡下去,雖然隻是匆匆一瞬,我卻捕捉到了。隻好不著痕跡地將話題轉回來。

“契丹民族?這詞我曾聽臨楓哥哥說過。可仍然不甚了解。微沙哥哥可以告訴我嗎?”這琥珀項鏈我是越把玩越喜歡。血紅色的琥珀讓我的腦海又一次閃過那片鳳凰林裏的回憶。心微微抽痛了一下。

“馨靈,你知道鳳凰花的花語是什麼嗎?”

“花也會說話嗎?臨楓哥哥怕又是在怕靈兒吧。”我笑嘻嘻地坐在鳳凰樹下把玩著落在地上的花瓣。

“哥哥幾時騙過你啦。小丫頭。”臨楓哥哥寵溺地捏捏我小巧的鼻子。

我隻是呶呶小嘴,朝臨楓哥哥扮了個吐舌的鬼臉。

“鳳凰花的花語是:離別和思念。如果有一天,你離開了我,從我的生活圈中消失了的話,我一定會很想很想你。滿林的鳳凰樹、鳳凰花都充斥著哥哥對靈兒深深地思念。哥哥會想你這個傻裏傻氣的丫頭。也會很擔心你,因為你從來都不會好好照顧自己。總是那麼單純那麼傻,以後哥哥不在你身邊的話,你可怎麼辦呢?”

臨楓哥哥突然神色黯淡下來。語氣中帶有濃濃地憂傷。

那個時候,臨楓哥哥就已經知道了他有個自小就指腹為婚的妻子吧。可惜反應遲鈍的我卻未曾發覺。還跟他耍嘴皮子。最後更是挑他話中說我會離開他的話來說,怪他想趕我離開,任性地不理他,獨自離開鳳凰林。

難怪……

難怪那次,臨楓哥哥看我跑開,卻沒有追上來。

我撫自想著那些已經深深刻入心裏深處,而我卻以為已經忘卻的回憶。

微沙並未察覺到馨靈突生異樣的神色。

當我抬頭,看到神采奕奕地為我解說著關於契丹族的事情的微沙大哥時,不由得心生愧疚。便開始全神貫注地細細聆聽。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契丹,漢譯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給等,它以原意為镔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征契丹人頑強的意誌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關於契丹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位勇士騎著一匹白馬自湟河(今西拉木倫河)而來,一位仙子則乘青牛自上河(今老哈河)而來。二者相遇,結為配偶,生了八個兒子。後來,他們的八個兒子分別繁衍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契丹。當然,這隻是一個神話傳說。我曾經對這個傳說做過一些調查。才知道傳說中的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別是居住在兩河流域的兩個原始氏族,一個以“白馬”為圖騰,居住在“馬盂山”,該氏族被標記為“蕭氏”;一個以“青牛”為圖騰,住在“平地鬆林”,該氏族則被標記為“耶律氏”。後來兩個氏族都遷徙到兩河彙聚處的木葉山,他們聯姻繁衍,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以後的契丹族;”

“不過據《魏書》記載,早在許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部落首領耶律阿保機在回紇衰落時,統一了契丹各部落,並於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遼。”

“926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稱製。927年(天顯二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顯六年),契丹東丹(原渤海國)王耶律倍南逃後唐,耶律德光統一了契丹。944年(會同四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上表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947年(會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後晉首都東京,滅後晉。二月,以晉國稱大遼,改年號為“大同”。因“縱兵掠芻粟;括民私財;不遽遺諸節度還鎮”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無法鞏固統治,四月,被迫引軍北返,在河北欒城病逝。經過世宗,穆宗,景宗,一再發生爭奪皇權戰爭。上層不穩,迫使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複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遂漸興旺的後周政權。969年(應曆十九年)二月,遼穆宗被侍人所弑。於是,景宗耶律賢被推舉為帝,改元為保寧。由於景宗勤於政事,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襲,使遼王朝出現了一陣清明。景宗對穆宗時謀反的皇族采比較寬鬆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少層比較穩定。景宗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