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位麵支撐點(1 / 2)

隨後的大半個月裏,工程師們都在空間站內部鋪設線路和管道,負責近距離監工的沈超也終於明白為什麼這些家夥要把這件工作留在最後了。

他知道這個空間站的線路很多,非常多,但是直到他看到施工過程後,他才真正明白了21萬公裏的管線是什麼意思。

沒錯,空間站內的各種管線加起來的長度確實有這麼長,足夠繞地球5圈兒。內含各種電線,通訊鏈路,二級保險線路……

線路的數量和複雜程度簡直難以想象,還好空間站上的絕大多數線路都可以通過已經設定好程序的工程機器人快速的自動對接。

否則,光靠他們這麼點兒人,光是接線路和管道恐怕就要幾年的時間才行。而且即便是有著大量機器幫忙,這項工作還是持續了半個月才完成。

在多數工程師負責鋪設空間站上的線路的時候,其中一隊工程師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務,他們被安排建設空間站上的幾條外接停泊帶。

這一部分的工程由於規模較小,從結構上來說也不是特別重要,所以沒有算到主要結構中。而在主要結構中,整個空間站有5個內置飛船停泊口。分別位於核心區和環帶上。

位於核心區的主停泊口是這5個停泊口中最巨大的,能夠停靠布達佩斯號這樣的大型戰艦。相比之下,環帶上那4個停泊口就小多了,隻能停靠護衛艦一級的艦船。

不過不管大小,由於是內置的室內空間,所以這幾個停泊口的功能都非常完善,能夠給停泊進入的飛船提供從停靠到大修的服務。

但是這些地方的承載能力畢竟有限。這幾個停泊口加起來也隻能同時停靠一艘布達佩斯號這樣的巡洋艦和4艘諾曼底號那樣護衛艦,實在無法滿足他們未來兩個階段的擴張。

所以,他們必須加入一些外接設備,以提高空間站的飛船停泊能力和物資的吞吐能力。而外接式的停靠帶正是最佳的選擇。

至於說停靠帶是什麼樣子的?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從外觀上來看,幾條建立在空間站的環帶上的停靠帶對於主位麵經常旅行的人來說長得不是一般的熟悉。

因為,這些停靠帶看起來非常像是主位麵的機場的登機通道!除了尺寸上要大出很多以外,整體外觀上幾乎沒區別。都是長長的方形通道。

當然了,尺寸上和內部結構上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長度,環帶上的每條停靠帶都有1.8公裏長,而主位麵絕對沒有這麼長的“登機通道”。

除了非常長以外,停靠帶的體積也非常的大,通道的高度足有15米,寬度14米。長寬都相當與5層樓房。內部巨大的空間被分成3層結構。

最頂層的是人行通道,有著十米寬的道路,4米高的天花板,足夠密集的人流通過,這一層通道的兩邊兒還有著大量的觀察舷窗。能讓人看到停泊的艦船。

中間的一層是是貨運通道,負責通行各種貨運載具和機器。在停泊的艦船和空間站之間輸送貨物。

至於最下麵的那一層則是燃料通道,裏麵的幾條高壓管道負責向內或者向外輸送氫燃料。每條這樣的停開帶上都有很多分岔,連接著一個個飛船駁接口。

空間站上總共有4條停靠帶,足夠同時實現120艘小型艦艇或者超過40艘大型艦艇的停靠。

回到工程的主體,當管線最終鋪設完畢,設備也都安裝好後,工程師們便開始了全麵的係統測試。反應堆6大係統、兩套超導電路、維生係統的11個子係統……

他們對空間站上的一百多個重要係統分別進行了檢測和排障,調整了大量的維護和運行參數。

終於,在工程開始後第47天,最後一項調整宣告完成。這個大型空間站終於完成了建設。具有了設計時的運行能力。

在新竣工的空間站環帶上的一個停泊區內,沈超接收了空間站。此時空間站的自旋係統已經開啟,這裏剛好能感受到1.01個G的人造重力。

整個環帶區從頂層1號甲板到底層12號甲板的重力在0.93G到1.04G之間,差別很小,以至於普通人根本感受不到其中的區別。

他們所在的這個停泊區雖然是一個副停泊區,但是其寬度也接近200米,長度和高度分別是200米和40米。整個停泊區的大小被設計的剛好能讓諾曼底那樣的護衛艦停泊進來。

停泊區的兩端是巨大的可伸縮式百葉閘門。當然了,平時也可以收起這扇閘門,用門口安裝的特定型號的動能屏障發生器製造一道透明的屏障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