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變未來戰場的顛覆性軍事技術(1 / 3)

改變未來戰場的顛覆性軍事技術

軍事

作者:吳勤

當前,顛覆性技術已成為世界軍事強國重點關注的領域,近期多家美國知名研究機構均圍繞顛覆性技術進行了討論。2013年,美國知名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發布了名為《遊戲規則改變者:顛覆性技術與美國國防戰略》的報告;2013年5月,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了“2025年前可能改變生活、企業與全球經濟的12項顛覆性技術”;2014年1月,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展望了未來5大軍事技術;2014年2月美國《國家利益》雜誌預測了可改變未來戰爭形態的5大裝備與技術,再次引發了對顛覆性技術與顛覆性創新討論的話題。

改變傳統作戰樣式

1995年,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裏斯滕森出版《顛覆性技術的機遇浪潮》一書,首次提出顛覆性技術的概念。此理念一經提出,很快被世界眾多專家和學者接受,此後愈加引起人們的重視。

顛覆性技術是一種另辟蹊徑、會對已有傳統或主流技術途徑產生顛覆性效果的技術,可能是完全創新的新技術,也可能是基於現有技術的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型應用。例如,數字技術轉移應用到照相領域,顛覆了傳統的基於膠片的照相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交叉融合產生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顛覆了傳統的信息傳輸和應用方式。

顛覆性軍事技術是顛覆性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美國國防部將顛覆性技術定義為“以快速打破對手間軍力平衡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技術或技術群”,並認為,此類技術一旦應用,作戰樣式將發生巨變,相關政策、條令和編製等隨之失效。當前無人係統的廣泛列裝所引發的作戰模式根本性變化,作戰條令和編製體製重大改變均是顛覆性技術的最新“傑作”。

一項新技術最終能否成為顛覆性技術,不僅需要技術本身有重大突破,還需要綜合考慮諸多因素:一是技術本身、技術運用及使用環境等,看其是否具有“改變遊戲規則”的影響力,例如,二戰時德國發動的“閃電戰”是將快速機動的坦克、飛機和雙向無線電台集成到作戰概念中,這些核心因素的協同增效使對手的大部分防禦手段迅速失效。二是基於戰略目標﹑作戰環境和作戰概念等不同,不同國家期望從技術中的獲益不同,會影響“改變遊戲規則”的價值。三是社會價值觀與組織文化影響其發展和使用成效,例如,毫米波定向能武器作為非致命武器用於阻止、控製人群,會引起人權組織和社會輿論的不滿。四是時間會以諸多方式影響其“改變遊戲規則”的潛力,一項新技術出現後,必須在正確的時間與相應的作戰需求和概念相匹配,才能“改變遊戲規則”。例如,精確打擊技術就是在滿足美軍遠程、快速、有效摧毀敵方指控機構和作戰力量的戰略需求下,才成為顛覆性技術。

在過去數十年裏,互聯網技術、雷達技術、核技術、隱身技術、夜視技術等顛覆性軍事技術不斷得到開發,使原有的戰爭形態被不斷刷新或改變。顛覆性技術的發展與影響,往往讓人始料未及,雖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可一旦取得關鍵技術突破與

應用,就將對戰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2007年9月,以色列空襲並摧毀敘利亞東部一座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關的設施。襲擊發生時,以色列通過“舒特”網電攻擊係統,成功侵入並控製了敘利亞雷達網和防空網絡,“瞎”掉了部署在敘利亞境內的俄製防空雷達。由於此次襲擊使用了電子戰係統這一新技術,成功破壞了敘利亞的雷達預警係統,使得以色列在空襲中如入無人之境,沒有遭到任何抵抗。

2008年8月,俄格軍事衝突中,俄軍在轟炸格魯吉亞的同時,全麵展開了對格通信網絡節點的攻擊,造成電信、交通、銀行、媒體、官網等全麵癱瘓。這是世界首例以網電空間對抗技術成功支持常規作戰,引起世人高度關注。

2010年,伊朗不什爾核電站遭到世界首個超級網絡武器“震網”攻擊。“震網”病毒與其他病毒不同,它是第一個直接破壞現實世界中工業基礎設施的惡意代碼,標誌著網電作戰這一全新作戰模式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