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陵名饌“美人肝”(1 / 1)

金陵名饌“美人肝”

生活

作者:葉成偉

南京人嗜鴨成風,“鴨都”之稱,可謂名副其實。或許是吃鴨太多的緣故,南京人烹調鴨子可謂千變萬化。鹽水鴨、板鴨、烤鴨、醬鴨等,各具特色。鴨係列的產品更是讓人眼花繚亂,炒鴨腰、燴鴨掌、鹽水鴨肫、鴨血粉絲湯、鴨油燒餅,皆有風味,就連被人擯棄的“鴨胰白”也被烹製成了美食一絕“美人肝”。

“美人肝”,係“馬祥興”菜館於20世紀20年代創製。“馬祥興”菜館,是南京清真風味菜的正宗代表。其始創於清代道光年間,當時北方災荒,餓殍遍地,回民廚師馬思發舉家從家鄉河南省孟縣逃荒出來,到南京落下了腳,在雨花台下的花神廟前擺個小攤子,以賣牛肉湯為生。賺了些錢後便“鳥槍換炮”,租了間屋子開小飯鋪,人稱“馬回回”飯鋪,經營些廉價的清真飯菜。1840年,其子馬盛祥將鋪子遷至中華門外秦淮河畔,租了座門麵較大的房子,起了個店名叫“馬祥興”,像模像樣地開起了清真菜館。並請人撰寫了一副典雅的楹聯掛在店門前“百壺美酒人三醉,一塔秋燈迎六朝”,同時覓來一口模樣相當古舊的火鍋,放在店門外當街煮牛肉,造就了古樸而雅致的架勢,使餐館油然“明代老店”的情韻。 由於注重菜肴質量,用料講究,強調原汁原味,該店對一些文人雅士極具吸引力,成為他們到秦淮河畔發思古之幽思時歇腳小酌的好去處。1927年,南京成為國民黨政府的首都。由於新貴雲集,生意更是興隆。一些軍政要人,諸如李宗仁、馮玉祥、於右任、張治中、邵力子等經常光顧。其中,於佑任還親書“馬祥興”店匾。

“馬祥興”有四大看家名菜,即用活淡水蝦爆製的“鳳尾蝦”、用鮮鱖魚炸製的“鬆鼠魚”和用雞蛋皮裹蝦仁蒸製的“蛋燒賣”,而名氣最響的還是這道“美人肝”。

“美人肝”,當然不會是哪位美人的肝髒。在中華飲食文化的語境中,“美人”是個比較特別的符號,大致上可以解讀為“柔軟鮮嫩”,其他如“西施舌”者亦然。“美人肝”其實是用南京板鴨的副產品——鴨腸上的胰白,炒製的一個熱菜,本與風雅扯不上關係,但因色粉紅嬌嫩,好似美女的臉蛋,所以被稱為“美人肝”。如果說它有點特別,也就是窮人吃起來不太容易:一隻鴨子隻有一小塊胰白,一盤“美人肝”須四五十隻鴨的胰白方可成就,無閑無錢階層斷然難以到口。

此菜製法繁複,要選用鮮嫩而色呈粉紅的鴨胰白,先以開水稍燙,再入冷水中浸透,然後撕去臊筋,切成絲;將雞脯肉用微溫的鴨油在鍋內煎白,把鴨胰白和雞脯肉放在一起,用雞蛋清、味精、鹽和澱粉拌勻,最後放在旺火上用熟鴨油爆製而成。

“美人肝”上桌時,混搭以芹菜,色香誘人,白裏泛紅,粉嫩嫩真格美人似的可人。入口嫩而輕軟,滑不留齒,也沒有普通肝髒“沙”的口感,正所謂“瓊瑤香脆,食不留渣”(唐魯孫)。且因為切得極細和拿鴨油爆炒的緣故,再加以酒糟,成品入味十足,略帶回甘,飲酒下飯俱佳。其實,此菜火功第一,吃的就是個嫩。在鴨胰白燙製、冷水浸泡,菜肴爆炒的時間掌握上,都很有講究。

作為“馬祥興”四大名菜之首的“美人肝”曆來為眾人所稱道,關於其來曆也是眾說紛紜。據主創廚師馬定鬆的後人說:解放前,“馬祥興”菜館生意興隆,名噪一時。某日,天色已晚,菜館正準備打烊。此時,突然進來幾位商人執意要點菜。馬定鬆隻能重又打開爐灶,準備做菜。但由於時間過於倉促,一時湊不齊菜。情急之下,隻得將做鴨子的下腳料鴨胰白洗幹淨,佐以蔥白、薑絲、白酒等爆炒,充做一菜。孰料,此菜一上桌便得到了大家的青睞,一掃而空。吃完後,商人們請馬定鬆出來詢問菜名、做法。馬定鬆一時語塞。其中一位商人倒是自作聰明地說道,這個菜白裏泛紅,嚐之鮮美爽脆,嬌嫩無比,應該是用肝做的主料吧。馬定鬆聽聞靈機一動說:“對!這道菜就叫做‘美味肝’!”後來為了讓菜名更加吸引人,菜館便將它改名為“美人肝”。從此,這道菜盛名傳開,漸漸地成為“馬祥興”菜館四大名菜之首。

責編/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