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女性不孕(五)(1 / 3)

(四)閉經(方名)補脾調經湯

(處方)生山藥30克,炒白術33克,生雞內金15克,當歸12克,白苟12克。

用水煎內服,隨症加減。如兼見氣虛者可加台黨參、黃芪;血虛加首烏、熟地;腎虛加菟絲子、巴戟天、枸祀子;陰虛加鱉甲、龜板;虛寒兼小腹冷痛、四肢不溫加附子、肉桂、吳萸;痰濕加雲苓、半夏;氣鬱兼兩脅脹滿加柴胡、香附;血瘀少佐桃仁、紅花。

(療效)共治68例閉經,其中治愈63例,好轉4例,無斂1例,總有效率達98.5%。

(資料來源)天津醫藥,1979,5。按:筆者根據張錫純“雞內金為治療女子幹血癆之要藥”的經驗,配白術健脾生血,二藥合為益氣補脾、開鬱消積,合山藥佐歸芍調補脾胃、開鬱通經。筆者認為閉經一證雖可由於血虛、血瘀、熱涸、痰阻、氣鬱等引起,但多與脾胃功能障礙有關,故立此方補脾調經以補養氣血為主。

(方名)瓜石湯

(處方)瓜蔞15克,石斛12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生地12克,瞿麥12克,車前子10克,益母草12克,馬尾連6克,牛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療效)常用於胃熱灼傷津液,陰虛胃熱所引起的月經稀發、後錯或血涸經閉等症,均有良效。(資料來源)《劉奉五婦科經驗》按:月經後期、稀發或經閉一類疾病多屬虛寒(血虛、血寒)、氣滯、血瘀等,治多從溫經養血、行氣祛瘀為常法,故有“漸至遲,重桂薑”之說。瓜石湯治這類疾病,乃據臨床所見某些月經後期、稀發或經閉,症見口幹、舌燥、心胸煩悶、胸中煩熱甚或五心煩熱、脈弦滑沉取無力等一派陰虛血燥之征,而設此方施治。

(方名)促經湯

(處方)淫羊藿15-30克,杜仲12克,菟絲子15克,拘祀子15克,何首烏12克,當歸9克,柏子仁9克,生棗仁15克,胎盤9克,川牛膝魄,紅花9克,丹參30克,桃仁9克,肉桂6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療效112例患者,經服用本方,一般17天至2個月左右,月經均恢複正常。

(資料來源)山東中醫雜誌,1984,2。

按:此症雖有可以自然恢複的可能,即使卵巢功能保持-周期性活動,但往往表現為子宮內膜對卵巢內分泌不起反應。閉經來源於子宮內膜,因電吸刮子宮後,子宮內膜損傷的輕重程度不同,閉經時間長短不一。采取西藥治療效果不顯時,采用中藥益腎與活血化瘀治療,對解除病人嚴重腹痛與恢複月經有良好效果。方中淫羊藿、杜仲、菟絲子,溫養腎氣,填充精血以固衝任;胎盤,血肉有情之品,能大補元氣;枸杞子、何首烏、柏子仁、生棗仁、當歸,益腎莽血;紅花、桃仁、丹參活血化瘀,有促使黃體形成的作用;肉桂、川牛膝,引經下行,有溫陽通利作用。諸藥共奏益.腎、養血、活血、祛瘀之效,用治吸刮宮術後產生的閉經,周期性下腹墜痛,婦科檢査無異常發現,基礎體溫表現雙相,陰道塗片有周期性變化者有較好療效。

(方名)歸芪調經湯

(處方)當歸30克,炙黃芪30克,生薑3片,大棗10枚,仙靈脾15克,菟絲子3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3個月為一療程,連服1-2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31例,其中獲顯效)9例。

(資料來源)中醫雜誌,1984,120按:虛性閉經是指因氣血不足,衝任虧損,咁海空虛而導致的閉經。

(方名)真武湯加味

(處方)附子15克,幹薑10克,肉蓯蓉15克,茯苓15克,白術15克,桃仁15克,白苟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療效)治療經閉60例,治愈54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跟藥最少者6劑,最多者192劑,一般多在25-40劑即愈。

(資料來源)遼寧中醫雜誌,1982,29按:腎陽虛經閉,一般從月經延期開始,其後經量遂漸減少,血色轉淡,漸發為經閉。初期可無自覺症狀,遂漸出現小腹發涼,畏寒肢冷,繼而腰腿痠軟,白帶清稀而多,食少便溏,精神萎靡,倦怠懶言,麵附浮腫,舌胖,脈沉細。筆者用真武湯加味治療腎陽虛經閉,是根據“冷則溫之”的道理。現代醫學證實,真武湯加味有調節內分泌,建立月經周期,起到溫照生化卵巢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