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勝戰計(1)(1 / 3)

勝戰,是在我強敵弱的條件下,通過仔細的勘查和分析,謀算出對手勢力的變化,弄清對手是防備周全、集中強大、情況分明,還是初陷困境、危機四伏、指揮無度。在分清了敵我的具體情況和實力對比之後,要對不同類型的敵人進行區別對待。

此篇計策要求在戰前先有了勝利的條件、勝利的方案和勝利的把握,而後在戰鬥的時候通過計謀的運用,將我方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戰勝敵人,獲得最大的利益。

勝戰計分六篇: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第一計:瞞天過海

【原文】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①。太②陽,太陰。

【原按】

陰謀作為,不能背於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

【注釋】

①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人們將萬物都抽象為“陰陽”理念。陰陽學說內蘊對立統一、互根互用、相互製約、消長轉化、無限可分的自然之理。萬物皆依其理而行,“一陰一陽之謂道”,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於陰陽互推互蕩而產生的結果。此計中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即是說秘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麵上,即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②太:極,極大。“太陽,太陰”。在古代,“太陽”是太陽,“太陰”則指月亮。“太陽,太陰”者,是太陽運行到地平線下,之後月亮升起來,後引申為陽極陰生的意思,和上句同一意思。

【譯文】

防備得非常嚴密周全,往往容易鬆懈大意,就不會對司空見慣的事情產生懷疑。陰計可以用於陽事進程中,不是陽事之敵對麵。至陽之事往往與至陰之事結合在一起而不可分。

暗中的計謀,卻不該在秘密的時間、偏僻的地方實施。諸如夜中行竊、在偏僻的小巷殺人,是一種愚蠢粗俗的行為,那不是謀略之士所應做的事情。

智慧心得:

此計名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相傳唐太宗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禦駕親征,親帥30萬大軍征遼東。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海邊,李世民隻見眼前白浪排空,滄海茫茫,一望無邊,看來此海難渡,不禁焦急起來。大將薛仁貴見狀,心生一計:他請太宗進入海邊的一座彩色營帳,命文武百官進酒作樂。一時笙歌四起,美酒飄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記了憂愁,沉浸在歡樂之中。正在酒酣之際,太宗忽聞帳外有波濤洶湧之聲,便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30萬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要到達彼岸。原來薛仁貴擔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因為皇帝貴為“天子”,所以叫做“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的本義,就是通過鋪墊來麻痹敵人,在人人司空見慣、以為萬無一失的地方,突施殺手。在上麵的典故中,薛仁貴便利用了李世民認為常人居家在陸地上的常識,解除其戒備,予以誤導,打消了他的種種恐懼與疑慮,將之送過茫茫大海。

“太陽,太陰”是此計的易理,捎帶一句,整部《三十六計》都從《易經》中推出,“純以《易》演兵”,所以若想真正把握計謀的精華並運化由心,是應該懂得易理的。

且看:“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這是以“否”卦推演,其意在於“陰極生陽,陽極生陰”,就是說越公開的事物,越是容易掩飾絕頂機密的東西。這一點人們很少意識到,比如眼前平凡萬象中就藏著宇宙的深沉奧秘,“天地玄機盡藏於蟻動葉搖之間”,可又有幾人注意過這尋常世界的大不尋常?

“太陽,太陰”在兵法而言,就是“陰謀陽為”,陽宗於陰,乾之活躍,基於坤之密謀,將潛伏著的計謀用大搖大擺的行動來掩蓋。比如在作戰時,為保障主力部隊的作戰企圖不被察覺,常常要以偽裝的行動為掩護,以小規模的部隊行動來迷惑和轉移敵方的注意力,以小動掩大謀。

若想迷惑敵手,巧妙“瞞天”,需要從人們常見不疑的“思維定勢”上下功夫,關於這一點,可先看兩個故事:

有一種魚叫做狗魚。狗魚很富有攻擊性,喜歡攻擊一些小魚。科學家們作了這樣一個實驗:把狗魚和小魚放在同一個玻璃缸裏,在兩者中間隔上一層透明玻璃。狗魚一開始就試圖攻擊小魚,但是每次都撞在玻璃上。慢慢地,它放棄了攻擊。後來,實驗人員拿走了中間的玻璃,這時狗魚仍沒有攻擊小魚的行為——這個現象被叫做狗魚綜合症。

第二個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狼來了”,很傳統的故事,在這裏就不用再多說。

這兩個故事都反映了心理學中的“思維定勢”原理。“思維定勢”是指已經預先形成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這種思維定勢一旦形成,思維就呈現一種慣性狀態。隻要某種現象一出現,就會自然而然地順著過去的習慣去思維和得出結論。而“瞞天過海”,就是針對這一點,使對方產生慣性錯覺,以完成自己的計劃。

反過來說,防範“瞞天過海”,就要有一顆敏銳的心,突破思維定勢,於細微處聽驚雷,便可發現端倪,看破其“瞞”的手段,令其“過海”不能,泥菩薩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