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較強的能力並善於與他人合作”,已成為企業在招募員工時,對員工素質的重要衡量指標。因此,職場人士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優秀並不是被任用的唯一理由。
一家公司招聘高層管理人員。初試過後,9名優秀者從上百人中脫穎而出,闖入由公司老總親自把關的複試。
老總看過9人的詳細資料和初試成績後,對他們的各方麵條件都相當滿意。但此次招聘隻錄取3人,所以,老總要給他們出最後一道題。
老總把9人分成甲、乙、丙三組,指定甲組3人去調查本市嬰兒用品市場;乙組3人調查婦女用品市場;丙組3人調查老年人用品市場。對此,老總解釋道:“我們錄取的人是用來開發高層的,所以,你們對市場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讓大家調查這些行業,是想看看大家對一個新行業的適應能力,每個小組的成員務必認真對待!”臨走時,老總又補充道:“為避免大家盲目展開調查,我已經叫秘書為你們分別準備了一份相關行業的資料,一會兒你們自己去取。”
兩天後,9人都把自己的市場分析報告送到了老總那裏。老總看完後,站起身來,走向丙組的3個人,與他們分別握手,並祝賀道道:“恭喜3位,你們已經被本公司錄取了!”幾人臉上立即露出疑惑的表情,老總見此,嗬嗬一笑:“請大家打開我叫秘書給你們的資料,交換著看一下。”原來,每個人得到的資料都不一樣,甲組3人得到的材料內容分別是對本市嬰兒用品市場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需求、銷售等情況所做的分析,其他兩組的情況與此類似。
老總最後說:“丙組的3個人很聰明,互相借用了對方的資料,補全了自己的分析報告。甲、乙兩組的6人卻分別行事,置隊友於不顧,隻想著自己。我出考題的最主要目的,是想看看大家的團結合作意識。結果,甲、乙兩組由於缺少團結合作意識導致失敗。要知道,團結合作是企業成功的保障!”
在談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時,微軟中國研發部總經理張湘輝博士說:“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但隻要團結合作意識差,我們也不要。中國IT業有很多年輕人才,但大多缺乏團隊精神,雖能把簡單的程序編好,但較大的程序就編不好了。微軟開發WindowsXP時有500名工程
師奮鬥了兩年,有5000萬行編碼。軟件開發需要協調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人員共同奮鬥,缺乏合作精神是難以取得成功的。”
20世紀之前,科學家們大都單槍匹馬地幹,一個人在好幾個科學領域內進行探索研究。比如,伽利略、笛卡兒和牛頓既是化學家,又是物理學家;赫爾姆茲既是物理學家,又是解剖學家和生物學家。但20世紀以來,由於學科門類的驟增,學科知識的深化以及科學技術的複雜
化,一個人的智力顯然有限,不能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了。一個人可以學有專攻,但要做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隻能是癡人說夢。所以,“凡事不可執於己,必集思廣益,乃罔後艱”。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既然存在競爭就需要合作。幾乎所有的成功企業,都是在某種合作的形式下經營的。
我們隻要瀏覽一下當天報紙上的新聞,就會看到這樣類似的報道:在同一管理機構下合並的工商企業,創造出了輝煌的成績。
今天是兩家企業合並,明天又是兩家銀行合並,過幾天又是幾家鋼鐵公司聯合起來。這一切的聯合行動,都是想在合作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
知識並不是真正的力量,因為它是散亂而無組織的,它隻是一種潛伏性的力量。任何一家現代化的圖書館,都包含了一切沒有組織的珍貴知識,這是我們這一時代所獲得的遺產。但這些知識並不是力量,因為它們並沒有被組織及聯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