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終端動銷倒推品牌定位
營銷
作者:鍾超軍
前段時間有個微博大號轉了篇關於男人內褲定位的帖子,受到狂熱追捧。其邏輯大致是男人內褲已經在人群細分、產品特點細分等方麵被對手切割殆盡,若要想突破,必須從男人內褲的心理利益點來切入,也就是說男人內褲,目的就是為了誘惑女人,於是便包裝出了“型男內褲”的概念,在一係列視覺表現和推廣執行上極盡凸顯男色的誘惑。
應該說,傳統對品牌定位的推斷方法,大抵如此。由前推到後,按部就班地從思考目標人群是誰,與其他競品的概念訴求區隔點在哪裏,在視覺、渠道和媒體推廣上該如何表現和執行,然後落實到具體的產品線及定價,部署到渠道招商推進、分銷和動銷的執行,整個過程到最後才考慮到產品的動銷。當發現產品在終端難以動銷時,就開始大舉投入陳列、物料、導購和促銷費用,但最後才發現事倍功半,定位錯了,產品就成為一把“鈍斧”,無論使多大的勁,也是徒勞。
找尋真正能賣貨的定位
對於“型男內褲”的定位推斷,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說憑什麼認為內褲市場已將人群、產品特點等切割殆盡?這是自己的想法,還是代表消費者的選擇?真有很多消費者是為著“誘惑女人”這個理由來購買嗎?
定位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不是每一個人都真正明白。今天業界的流行話題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要求每個產品,必須要像蘋果手機一樣讓消費者“尖叫”。產品都已經極致到“尖叫”,顯然放到終端就能自然動銷,不需促銷,也不需搞那種傳統的“上堆頭+全陳列+導購攔截”了。
最好的產品定位,就是科特勒所說的“讓營銷成為多餘”,放到貨架上就能自然賣貨,並自然引發消費者的口碑傳播,既然所有的定位和推廣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賣貨,那為何不試圖從終端動銷來倒推品牌定位呢?我們可以嚐試換一套邏輯來進行推演,先找點(明星產品),再延展成線(核心產品線),繼而擴展成麵(與核心產品關聯的品類),點線麵的思維方式,是成就品牌生意的根本。
所有的終端動銷,都是從某一個產品的動銷開始的,通過一個明星產品引流來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也就是說,要定位一個品牌,首先必須找到明星產品,確定明星產品的價格區間定位及賣點;其次再以明星產品為基礎,上下延展價格區間,形成品牌的產品線,覆蓋高中低價格區間;再次就是以核心產品線為基礎,找到與此產品相關的其他產品,擴展成麵。
如此倒推,即可完成品牌定位真正要解決的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品牌做什麼產品,不做什麼產品;二是與其他品牌相比,有什麼差別,憑什麼消費者會買自己的產品。枯燥的理論說教難免有些乏味,我們不妨用這種賣貨式反推定位的思維方式,就母嬰行業的一些品牌定位誤區做些對比。
寬泛的定位易被各個擊破
相當多的母嬰品牌還處在混沌無知的階段,完全沒有定位意識,什麼產品都做,所有產品與其他品牌相比,說不出有什麼差別,即使是貝親、新安怡、康貝等國際知名品牌,也是如此。它們的成功得益於當初競爭環境的寬鬆,基本上沒有對手,所以僅僅依靠銷售上的招商和分銷動作,消費者在終端沒有其他選擇和對比之下,成就了它們早期的成功。
但隨著競爭加劇,它們四處出擊的產品線,均遭到各路競品的阻擊。貝親曾一度將自己的產品線從奶瓶拓展到母嬰電器、服裝鞋帽、餐具、水杯、媽咪用品等,但結果如何呢?今天,除了玻璃奶瓶暫且還具有一定的優勢之外,其他品類早已被對手打回原地。貝親的品牌管理者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並不是去四處奔走拉動終端動銷,也不是整合已竄貨成災的國內市場,而是要重新梳理自己的產品線,找到貝親真正具備性價比優勢的核心單品和產品線,砍掉其他與定位無關的產品,重新確立貝親與其他品牌不同,且能讓消費者馬上購買的品牌核心價值,而非不痛不癢的“我們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