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成就方法高手的5大職業素養(2)(1 / 3)

1987年,李健熙從父親李秉喆手中接過三星集團這個大攤子,1993年開始重塑三星,並且提出了這個“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的口號。

當時,李健熙決心給“沉睡中的三星一劑猛藥,一個改革的信號彈”。於是,變革就從改變上下班工作時間開始,將原來的“朝九晚五”變成“朝七晚四”,20萬員工都將提前兩小時上班。進行這種大規模的變革會遇到很多方麵的阻力,但是李健熙相信,如果下不了這個決心,振興三星的日子就會遙遙無期。

三星人從此意識到“改革開始了”,很多人從以前的閑散心態中恢複過來,開始利用早下班的時間學習外語、培訓進修,這些努力為日後三星集團擴展海外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7年,韓國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強烈影響,很多韓國大企業紛紛破產倒閉,舉國上下損失嚴重,三星集團也難免受到影響。危機重重之下,李健熙決心再次重整三星,他對員工說:“為了公司,生命、財產,甚至名譽都可以拋棄。”

李健熙擁有如此強烈的危機感與決心,在他的帶領下,三星集團製定了明確的戰略方向,堅定不移地執行戰略,變革在不斷推進,影響深遠。

直到2002年年底,三星集團已經躋身全球IT行業前20名,連一向驕傲的索尼都為之汗顏。

“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是一種變化的決心,是一種應對市場變化的信念和心態,也是柔性生存戰略的最佳體現。失去了“變化”的心態,無論你曾經多麼輝煌,也無法抵擋競爭的浪潮,終將被湮滅。

所以,做一切事、解決一切問題,我們都必須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地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方法,做到以己變應萬變,才能在工作中隨時找到適當的方法,才能在職場上立足,使自己的職業之樹常青。

持續改進——把問題作為提升工作績效的契機

問題在一般人眼裏,是障礙和攔路石,然而在優秀者眼中,都是一個改進和提升工作績效的契機。不斷質疑和改進自己的工作,每天進步一點點,你才能夠在問題中獲得更大的成長。

派特雷利曾擔任洛杉磯湖人隊的教練,當時,湖人隊正處於最低潮時期。為了鼓勵隊員們重燃爭奪冠軍的激情,也為了減輕他們的壓力,使他們不要背上失利的包袱,他告訴球隊的12名隊員說:“今年我們隻要每人比去年進步百分之一就行了,你們有沒有問題?”球員們一聽:“才百分之一,容易了!”

於是,每個隊員都在罰球、搶籃板、助攻、抄截、防守這五個方麵各進步了百分之一,結果那一年湖人隊居然奪得了總冠軍,還是最容易的一年。

比賽結束後有記者在采訪派特雷利教練時問:“為什麼今年球隊能這麼容易就奪得冠軍了呢?”派特雷利教練是這樣回答的:“如果每個隊員都在這五個方麵各進步百分之一,加起來就是百分之五,12人就一共是百分之六十,一年進步百分之六十的球隊,你說能不奪得冠軍嗎?”

每天改進一點點,讓湖人隊獲得了NBA年度總冠軍,同樣,工作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也是我們改進工作的重要契機。

唐駿可以說是當今IT界的“金領”。他剛進入微軟時,做的是最基層的程序員,隻是微軟這個大蜂巢裏千千萬萬的工蜂之一。

微軟當時正在開發Windows,先做英文版,然後由一個300人的大團隊開發成其他語言版本。以中文版為例,並不隻是翻譯菜單那麼簡單,許多源代碼都要重新改寫。比如Word裏打完一行字自動換行,英文是單字節的,中文卻是雙字節,如果按照英文版來,一個“好”字,可能“女”在上一行末尾,“子”就到了下一行開頭。為此,50個人經過不懈努力,修改了大半年,才改出稱心的中文版。所以,最初Windows上市後,中文版過了9個月才上市;到了Windows3.1,上市時間更是滯後了1年多。 埋頭開發了10個月後,唐駿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常年雇那麼多人做新版本,成本太高,全球各語言版本推遲那麼久上市,實在是貽誤良機。 能不能改進一下?下了班,唐駿開始動腦筋,琢磨怎樣才能解決問題。半年後,他寫出幾萬行代碼,反複運行,證明他的程序經得起檢驗,才找老板麵談。公司又花3個月認證,於是,原先的300人團隊一下減到了50人。憑借這個業績和表現出來的對待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唐駿得到了提升,從程序員一直做到微軟(中國)公司總裁的位置,也得到了微軟很少頒發的“比爾·蓋茨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