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和阿德騎著自行車在中越邊境的羊腸小道上。
當他們把自行車推進貿易點時,幾個越南人圍了上來。
阿德,今天這麼早呀。幾個越南人跟阿德打招呼。
哎,你的車子怎麼賣?兩輛一百五十元賣給我吧。一個越南人看到孫亮,或許是生麵孔吧,把價格壓得很低。
你神經病呀,誰給你賣這個價了?沒容孫亮說話,阿德轉過頭來,氣哼哼地對越南人說。
嘩……幾個越南人笑了起來。
說話間,幾個越南人爭著把孫亮和阿德的自行車買到了手。看著幾個越南人騎著自行車往越南境內遠去,阿德向孫亮做了個鬼臉:繼續?
孫亮樂得用手在阿德的頭上拍了一下:你這小子,走。
這一天,孫亮和阿德倒騰了兩次。阿德說,這是他倒騰自行車之後,次數最多的一次……也就是這一次,滋生了孫亮留在中越邊境做生意的想法。孫亮先是電話回去跟妻子陳賢淑商量,沒想到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接下來,跟單位繼續請假。在中越邊境倒騰了半個月之後,孫亮大膽地做出決定:下海經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停薪留職、辭職下海經商形成一股潮流,這股潮流成為開啟中國經濟發展一個嶄新時代的關鍵轉折點,並深深的影響著每一個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包括孫亮這個當年已經轉業的中國軍人。
此後的歲月,孫亮的命運便與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從體製內辭職下海,到中越邊境創業成為一個商人,孫亮每走一步,都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事實上,“下海”一詞是後來人們對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裏,辭去公職經商的創業者一個定義化說法,普遍用來形容“下海潮”。而此前的孫亮,捧著鐵飯碗,過著安穩的生活,雖沒有大富大貴,日子倒也過得安逸舒服。而下決心把這鐵飯碗扔掉,在當時來說,是顯現自己有本事的一件大事兒。孫亮的幾個朋友和同事勸孫亮停薪留職,但孫亮很絕斷,直接辭職,隻身一人來到了中越邊境的這個小鎮。
事實上,創業之初並沒有理想中的美好。孫亮在創業中,曆經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
隨著孫亮落腳中越邊境,阿德完全放棄了上學的機會,不管孫亮怎麼做工作都無濟於事,而阿德的母親看到孫亮後,對阿德的這個拜把大哥也信任有餘,不再強迫阿德上學,由著他跟孫亮做生意去。
雖然在此之前,孫亮和阿德賺了一點錢,但對於真正創業者來說,那點錢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錢,對於孫亮來說,成了創業上最為棘手的問題。
可是,阿德並不是這麼算的,阿德做的是小打小鬧的生意,對資金的需求不是很強烈。而孫亮不一樣,孫亮做出辭職的決定,就是想到中越邊境大幹一場,就是想幹出點名堂來。
當孫亮跟阿德說資金周轉不過來時,阿德說,大哥,你不急呀,這生意我們慢慢做,我們每天堅持倒騰自行車,每天每人200元本錢,做一次生意,就變成400元,做第二次生意就變成了800元,做第三次生意就變成1600元……
聽著阿德的話,孫亮說要做就做大的,錢,我來想辦法吧。
孫亮說的辦法,就是跟銀行貸款。當時跟銀行借錢的人很少,大家都還沒有借錢做生意過日子的習慣,但是,孫亮想到了,孫亮做到了!在老家,孫亮把家裏的老宅押到銀行,貸出了十來萬,就是這十來萬,開啟了孫亮在中越邊境的創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