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薦信(1 / 2)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筆者對傾注五年心血創作的武俠小說視如己出,珍愛之心無需言表,期盼得到慧眼獨具的編導的欣賞和認同。但由於喜好與價值取向等差異,定然難以引起閱讀興趣,加之連篇累牘,很難領會寫作意圖,恐被嗤為無病呻/吟。現筆者“毛遂自薦”,對拙作的思想內涵稍作概括,以期起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囿於立意先天不足,武俠小說向來難登大雅之堂。筆者以法律人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創作,雖以武俠小說的形式來表現,但在立意上絕對是原創,敢說前無古人,可以用“****三倡”來概括。三“反”是“反帝王文化、反個人崇拜、反邪教迷信”,三“倡”是“倡法治思想、倡規則意識、倡科學精神”。

一、反帝王文化,倡法治思想。

“帝王文化”的核心是“家天下”,天下萬物(包括人)是帝王的家產,權力、金錢和美色應有盡有,可任意享用、賞賜、揮霍和糟蹋。很多帝王題材的作品都在上述背景下展開,圍繞王朝改姓或同室權鬥而爾虞我詐,血雨腥風,把忠於帝王視同忠於國家,奴化勞動人民,宣揚腐朽的“人治”思想。拙作摒棄“家天下”,虛擬了“法治武林”,但不是一廂情願地虛構出一個世外桃源式的“法治武林”,而是警告向“法治武林”轉型的艱難。小說中的丐幫幫主、武林盟主東方白廢除“家天下”,天下為公,被視為無可比擬的大英雄,雖然自始至終未直接現身,但給人的感覺仍如同皇帝。因為“帝王文化”根深蒂固,“家天下”不可能說廢就廢,潛意識中的帝王情結還是會表露出來的,一方麵東方白自我陶醉搞個人崇拜把自己當作皇帝,另一方麵老百姓奴顏媚骨不知做主人把他當作皇帝,於是借屍還魂,在“反家天下”的旗號下“家天下”,崇高理想的背後仍是崇拜權力、追逐名利、貪圖享樂。小說中的故事就在這種信仰錯位的背景下演繹,上演一幕幕鬧劇,批判帝王文化的陰魂不散。

“法治”需要法治信仰和文化傳承。小說中的有心人想到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欲發掘文化遺產。法家是百家之一,秦國以法家思想治國而強盛兼並了六國。法家先驅鄭國正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是古人首次公開法律並提出“以法治國”,在今人看來仍是壯舉,是法製史上的裏程碑,可惜被埋在曆史的廢墟中。小說的主線之一“安邦神劍”傳說如九鼎玉璽,“得神劍者得天下”。有心人賦予新意——“安邦神劍”用“鑄刑鼎”的剩餘材料所鑄,是一把“法治之劍”,象征法律權威,結果慘遭舊勢力陷害,罪惡被“翠屏天火”掩蓋。小說謳歌了那些與舊思想作鬥爭,為變法(改革)圖強而犧牲的人。

二、反個人崇拜,倡規則意識。

隻有勞動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真正英雄。帝王“家天下”時自詡“授命於天”,神化自身,社會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廢除“家天下”後,個人崇拜仍積重難返,人們把實現美好生活的願望寄托在英雄身上。幾年前本地有一人生病缺錢醫治,本想通過媒體說他“為人民服務積勞成疾”弄點讚助,孰料“豐功偉績”被越誇越大,竟然上了央視《焦點訪談》,拍成焦裕祿式的電影,成為名揚全國的“英雄”。小說中就有這樣一位“英雄”,不過隻是一個陪襯。丐幫幫主、武林盟主東方白,他反對搞個人崇拜,卻高高在上,被奉為無人比肩的“大英雄”,其實是釀成“翠屏天火”的幕後黑手。小說以“畫鬼最易”的寓言警示,英雄都是塑造的,最大的“英雄”也許是最大的“惡人”。小說通過一個個“英雄”從高高的神壇上倒下,揭露個人崇拜的弊端。

我國帝王統治幾千年,等級製度森嚴,官僚對百姓天然享有特權,而特權就是破壞規則(法律)。當江山易主或同室奪權時更是不擇手段,拚的是厚黑功夫,根本無規則可言。現實中的民主選舉機會公平、權利公平、規則公平,特別是村長由直選產生,讓“眼睛雪亮”的民眾選好人辦好事。盡管村長小得連芝麻官也算不上,但再小也有點“權”,為了競選陰招迭出,亂象叢生。小說裏的“太/陽城主”也是直選的,候選人為了贏得選舉無視規則,利用迷信邪教、拉幫結派、威逼利誘、搶票買票等等,極盡歪門邪道,民眾也“睜眼瞎”,最終選出個“土皇帝”。因為一方麵特權思想內化於心,人人都有一顆想當皇帝的心,另一方麵“潛規則”意識外化於行,再好的規則也被“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