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發

卷首語

中國經濟的活力極度依賴於民企釋放的鯰魚效應。私營經濟尤其互聯網巨頭的崛起,堪稱當代中國最令人振奮的現象之一

伴隨著滬港通機製的啟動,中國股市的想象力即將被重新引爆——10月,國際投資者將可在香港交易A股,內地投資者亦可在上交所交易中國企業在港的H股,港交所未來潛在的交易量將遠高於上交所、深交所。

彙豐(HSBC)的一份報告指出,總市值接近1萬億美元的500支股票將對中國境外投資者開放。這一標誌性的事件能否有力推動中國投資文化的轉變?長久以來,中國家庭的儲蓄文化根深蒂固,儲蓄率約為50%,其中大部分為銀行存款,其利息近年來勉強為“正值”。其他投資手段仍乏善可陳,例如中國145萬億元人民幣金融資產僅3%投資於共同基金。

不過,這一局麵即將改觀。奧緯谘詢(Oliver Wyman)預計,2013年規模為4萬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到2020年將增長5倍,達到24萬億元人民幣。但若想如此,一個前提不可或缺——更繁榮的私營經濟以及更多的優質股票。以當下為例,上交所上市股票多為國企,其盈利能力比民企、外企遜色得多。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在截至今年7月的過去一年裏,國企利潤增幅為6.3%,不及民企同期13.4%利潤增幅的一半。

中國經濟的活力極度依賴於民企釋放的鯰魚效應。私營經濟尤其互聯網巨頭的崛起,正如學者尼克·拉迪(Nick Lardy) (Nick Lardy)在最新著作《從毛澤東到市場》(From Mao to the Markets)中講述的那樣,堪稱當代中國最令人振奮的現象之一。類似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Jack Ma) 等傑出人物的崛起亦將改變投資的麵貌,他讓投資者在國企和那些原本就不應該上市的公司之外有了新選擇。

國企享有各種傳統特權,並主導著每一個有豐厚利潤的市場:從電信到煙草,從保險到基礎設施。盡管國家放開了零售、服務、農業、低端製造業等行業,但這都是些競爭激烈、利潤率不高的行業。但即使如此,國企的盈利性仍在驚人地下降,它們出人意料地越來越被騰訊、阿裏巴巴等私營企業邊緣化。從日進鬥金的電信業到國有銀行莫不如此。

但私營經濟仍必須應對公眾的敵意及尚未健全的法律製度。它仍受到政府和公眾的係統性歧視。比如地方官員會擔心,將公共項目合同授予民企而非其國企競爭對手,可能會毀掉自己的仕途。銀行界也存在這種歧視。民企破產時,不會悄無聲息,企業家將備受責難甚至是牢獄之災,而國企就很少如此。受貪婪及歧視驅動,許多民營企業家被迫火中取栗,盡管如此會危及企業的未來,甚至自己的性命。

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要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的湧現。這有賴於中國夯實金融市場、法律、反壟斷、市場開放、透明度、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軟實力。如何孕育出阿裏巴巴式的有世界級競爭力的巨擘,並將其留在中國市場,這關於中國經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