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舉人進京(1 / 2)

早春二月,春風徐徐,天氣還有些許微涼,大正國西峨鎮通往京師順天的官道上,一輛四輪馬車坐著一個車夫,在旁邊四名騎馬的家仆護衛下緩緩前行。

馬車上有邱明商會的旗幟,此時坐在馬車裏正在看書的平凡少年和一旁服侍的童子就是邱明商會會長邱淄躍的獨子邱濯忠和他的貼身書童邱葉。

去年,邱濯忠過了鄉試,拔得解元頭籌,成為了舉人,此時,正是進京趕考的路上。

邱淄躍雖是一個商人,但年輕時也是考得武舉人功名,但自覺武進士無望,就入流從商了。經曆了二十年來的奮鬥,加上一身藝業武功非凡和武舉人的身份,黑道官道也是得給邱淄躍幾分薄麵,如今也是西峨鎮遠近聞名的大商巨賈,坐享萬貫家財。

而邱淄躍商業上和藝業上的巨大成功,他也免不了要讓邱家取得一個進士功名的觀念,以光耀門庭,所以,就培養自己的獨子邱濯忠從小就開始奮發學習,以考上進士功名。

而邱濯忠也不負父親大人的期望,十一歲就中了秀才,去年十八歲又中了舉人,也算是很有本事了,要知道,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考上秀才。

而在父親的教導下,邱濯忠的藝業也非同凡響,隻是大正國武人地位低下,所以並未參加武舉人的秋闈考試。

……

“少爺!前麵就是通縣了,少爺是在通縣休息還是趕在天黑前進京城再休息?”馬夫看了看旁邊略過的驛站,回頭向邱濯忠問道。

馬車裏的少年看了看天色,“先進通縣吧。”

馬夫應了一聲,揚鞭打馬加快了馬速。

不一會兒,通州城牆已然在望。

大正國自太祖高元雁建國至今已有一百四十餘年年,共曆八皇,今年是弘興十一年,當今聖上乃九世高由坦,尚及而立。

通州縣城是西邊進入京畿要地的重要門戶,太祖義武三年建城,義武八年包磚,城方八裏,設城門七座,甕城四座,垛口無數。遠遠望去如橫據地麵的黑色巨獸!威武異常。

“請出示官憑路引!”兩名巡檢司軍士上前攔下了邱濯忠一行人。

雖然太祖開國立下“民宜自養生息,慎四出;宜耕織農桑,慎行商。”的祖訓,百姓出居住地需到裏長和縣衙開具官憑路引,但百多年下來,這條規矩早就名存實亡了,在大正的好多地方都已經沒有巡檢司去檢查官憑路引,但京畿乃天子腳下,這祖製在京畿之地還是保持比較完善的。

馬夫出示了官憑路引,巡檢司檢查後拱手道“原來是舉人老爺,老爺請!”隨後讓到一旁,讓邱濯忠進城。

通州作為西方進入京畿的門戶,自然是相當繁華的,過了甕城後是一條大街,路人摩肩擦踵,兩旁旗幡林林,無一不顯示出現在通州的繁華。

一行人來到客棧,登記了官憑路引,便進入客棧休息。

邱濯忠也為了八日後的春闈而選擇在客房內溫習,並未出去遊玩。

一夜無話。

第二日,邱濯忠起床洗漱後,便趕往京城。

……

通州距離京城順天有近五十裏地,路上有四個衛所和兩個京營。

這四個衛所和兩個京營是護衛京師安全的最後一道保障,分布於順天府的西南,西北,正西這三個隘口的重要戰略位置上。

但邱濯忠發現,衛所旗軍和京營的營兵個個麵有菜色,身體羸弱,衣衫襤褸,甚至連件像樣的兵器都沒有,而各個千戶,鎮撫,總兵以及參將等卻個個衣著光鮮,滿麵紅光。

這些旗軍和營兵看見邱濯忠的車馬過來,紛紛避讓開去,用敬畏和渴望的眼神偷偷打量著這一行人。

“少爺,原來這就是傳說中京城的十二團營和二十四衛所,想不到戰力已經敗壞到這種地步了,別說那些衛所旗軍了,就算看這些十二團營的營兵,和咱們西峨鎮薛軍門手下的營兵都比不上吧,更別說薛軍門的標兵了。”坐在馬車裏的書童說道。

軍門即是總兵的雅稱,乃從二品官職,領三營營兵一營標兵共一萬正兵駐守一座鎮城,戰時節製此鎮官兵禦敵,戰後即無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