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育策略
論壇
作者:張璟 吳建新
藝術教育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方麵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促進右腦的開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和理解,從而使大學生更加真切地體察世界,促進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和創新人格與創造能力的挖掘。
一、創新研究及其發展
關於創新,國外研究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對“創造力”以及“創造性”研究頗多。早在1869年,英國心理學家高爾頓(F Galton,1822-1891)出版了《遺傳與天才》。該書一出版,立刻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興趣;上個世紀早期,弗洛伊德出版了《詩人與白日夢》;在上世紀中期,魏特海默與柯洛福德兩位心理學家通過社會調查和實驗研究也對“創造力”進行了分析。到上世紀中期以後,創造力研究進入到繁榮階段:主要以吉爾福特為代表,一些心理學家對“創造力”給予足夠重視,他們認為創造力是創新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十分重要;到了70年代後,有關創新素質的研究更加受到各界的重視,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都提出很具體的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我國,陶行知先生是較早關注創新素質的教育家之一,他在上世紀20、30年代末就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驚世之言,雖然他這時對創新素質的理解還帶有一些浪漫色彩。到上世紀末,黨和國家也相應提出“素質教育”的目標,其中,在素質教育中以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為核心,此時還沒有“創新人才”這一提法。新千年初,國家明確提出要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使命。隨之,“創新教育”、“創造教育”、“創新素質教育”、“創造學”等有關創新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二、創新素質的核心要素
總括目前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其核心要素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創新能力。主要指學生求新、求異,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具體表現為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語言、文字、交往)能力,創新與創造的能力,睿智的觀察力、豐富的聯想力,打破常規束縛的能力,善於提出新觀點,活於運用新方法,巧於嚐試新思路;同時也兼具有綜合與開拓新領域的能力;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方法並取得新成果的能力。
其次是創新意識。在以往文獻研究中,創新意識被認為是個體對創新活動的認識和態度,是個體進行創新活動的內在推動力。許多研究者將創新意識作為評估個體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例如,Edward Bone認為創新意識與創造性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Heller也將測量創造性意識作為評估兒童創造性水平的有效工具;同時Schaefer研發了一套測量創造力態度(Creativity Attitude Survey)工具,我國學者周林對此量表做了標準化修訂,此外,Basaduer等也設計了一係列創新意識的量表來測量商業領域內個體的觀念偏好。
再次是創新人格。大多數學者都同意創新人格是創新活動成功的關鍵。他們認為創新人格是創新素質的內在驅動力,是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在心理層麵的積澱。創新人格是從心理、環境、教育以及個體本身等多維度體現主體創新素質的概念,始發於十九世紀後期,主要側重於鑒定創造成就高低者的人格特質。二十世紀中期後,研究表現為創新人格外部特征的概念式描述,乃因人本主義心理學派馬斯洛等認為創造性並非個體的特殊天賦,創新是普遍人性的基本特征。在當今的研究中,Amabile發現缺乏社交技巧會阻礙解決問題者的創造力發展;Gordo認為外傾性性格的管理者在創造性上的得分高於那些內傾性性格的管理者;Stein、Lingeman、張慶林等指出,幽默感、活力等個性品質,是影響創造性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還有學者認為創新人格包括宜人性、樂群性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