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屬於自己的教學
視點
作者:錢希潔
有幸走進一次大型課堂教學展評活動,欣賞10多位來自各地的老師基於同樣的教學內容演繹不同的精彩。然而遺憾的是,其中8位老師竟采用了同一首英語歌曲來切入教學活動。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們還打著幾乎同樣的手勢帶著孩子們一起學唱那首他們共同熱戀的英語歌曲。當走廊對麵的分會場不時傳來陣陣同樣的歌聲時,聽者們會心而笑。從他們的竊竊私語中我才知道在某次省級教材培訓活動中,執教老師采用了這首歌,從此,這首歌引來無數英語老師的共同青睞和機械複製。
由此想起曾經風靡英語課堂教學的“learning tips”“bomb”“chant music”等形式,在它們被不斷簡單複製的過程中,自然或不自然地,課堂教學便在不斷的盲從中走向令我們自己都難以接受的模式化。一個老師,如若不能從聽課中悟得教學的本質,沒有生成新的思考和啟發,那麼,吸納再多也總是落於人後。如是,我們的教學又該如何應對不同的教學環境與教學對象?我們的教學又該如何向四麵八方打開?
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一書中說得好:“好的教學來源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良好的自我認同能使我們發現真實的自己,使我們以真我的態度逐步形成自己平和與自信的內心,在對自身的悅納中將教學自然地根植於我們自己的生活,並將自身諸多樸素的元素和天賦融入教學。於是,我們自己的教學便有了一片肥沃的土壤。
擁有屬於自己的教學,我們的心會更敞亮,我們會感知自己的溫度,發現自己的問題,確認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出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自己的教學將走向何方。
擁有屬於自己的教學,我們的心會更淡然,我們會堅守課堂教學必需的樸素,撿拾起自己身邊的資源,采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隻有運用自己的方式才比較稱手。
擁有屬於自己的教學,我們的心會更淡定,我們無需裝出走近學生的樣子,做真實的自己才自然,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能真正吸引學生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
慢慢地,我們會知道:我們的教學過程會從亦步亦趨的預設走向動態的生成,我們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會從那些似是而非的尷尬走向真實的現場,我們所開展的教學活動可以避免那些自欺欺人的陷阱而讓學生真心喜歡,我們所布置的回家作業可以不再是老師獨裁控製所產生的同一產品,我們的語言交流裏會有更多孩子們熟悉的元素,我們會在同樣的旋律裏聽到不同的言語,孩子們會用不同的表達演繹一個個屬於他們的故事,並在不同的故事裏實現生命的成長……
慢慢地,我們還會知道:屬於自己的教學,需要自己用心釀製,哪怕,最初那會兒,隻是淡淡的,那又何妨?秋色的厚重總是從淺淺的春色開始。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們懷揣教學夢想,夢想之魂便是找尋屬於自己的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