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央蘇區史研究的新拓展(1 / 2)

中央蘇區史研究的新拓展

綜述與書評

作者:嚴帆

[摘要] 《中央蘇區社會保障研究》一書對蘇區社會保障工作進行了係統而全麵的考證論述,在史學界尚屬首次,具有填補空白的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是立足於整個蘇區時期——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高度來展開的,而由於中央蘇區是當時全國革命鬥爭的大本營,因此中央蘇區社會保障建設及其成就是全國各地蘇區社會保障工作的一個縮影、一麵旗幟。該書作者不單純拘泥於史實的揭示,不囿於考證、記述之一隅,而是拓寬視野,著眼於蘇區社會保障的曆史經驗等探索,對蘇區社會保障之主要特點、重要作用、曆史經驗等進行了重點闡述,以期有裨於當代的社會建設,其中有許多真知灼見,對促進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保障體係的構建與完善可謂大有裨益。

[關鍵詞] 蘇區社會保障研究填補空白評析

筆者知道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惠運博士,還是4年前從他出版的在江西乃至國內史學界有影響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曾山》一書。他主編的《史學論文寫作》《井岡學導論》,參編的《江西現代革命史辭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辭典》《吉安抗日救亡風雲錄》,合著的《湘贛革命根據地全史》《東固革命根據地簡史》等著作,我的筆耕齋均有收藏,使我得以知道他在諸多研究領域都卓有建樹;也使我這位身處紅都瑞金、長期關注紅色文化和蘇區史研究的人,感到我省黨史學界繼戴向青、夏道漢、餘伯流、劉勉鈺等老一輩名家之後,又新軍突起,後繼有人。然而,我真正認識黃惠運博士卻是在2009的夏天,他遠道來瑞金調研蘇區史,我作為市紅土地文化研究會會長義不容辭地接待了他,並有幸請他出席了我的拙著《崢嶸歲月——嚴慶堤將軍的戎馬六十年》的出版首發式暨座談會。那次來,他表示正在研究蘇區社會保障史方麵課題,希望我支持他史料,他的表情很淡定並充滿信心。我聽了深感意外,也因此對他肅然起敬,因為此課題史料稀缺,零星散落,攻關難度很大;而且目前蘇區史研究方麵更多青年學人是趨向於一些熱門話題,往往避難就易,像蘇區社會保障這種涉麵廣泛多頭、工作分散未成體係、文獻史料散佚的研究項目此前是少有人問津的,非下大決心者難以有成。當然,我是義不容辭地盡我所藏所知向他提供了有關文獻史料。但說實話,我對他能否完成這項研究還是很懷疑的。2010年暑假,黃惠運教授帶領井岡山大學學生來到瑞金暑期社會實踐,開展“紅色傳說”采風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我又一次接待了他和采風隊員,給他提供了一些蘇區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等故事和傳說的史料信息。他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動,我們的合作非常愉快。

2013年9月,我高興地收到了黃惠運博士寄來的《中央蘇區社會保障研究》一書——一部沉甸甸30多萬字的專著,原來是他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已經結項並公開出版發行了。除了驚愕,更多的是驚喜和感歎,我感到他的確是一個執著、倔強並很有個性和闖勁的學者。欣喜的是,學術界蘇區史研究又添碩果。

讀了此書,首先感到其主題涵蓋麵廣、中心突出、構架完整。全書分8章23節,第一章介紹“中央蘇區社會保障條件”,從井岡山、東固和贛西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社會保障工作的初創談起,闡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經過及中央蘇區如何在社會保障工作中克服“左”右傾錯誤;第二章介紹“中央蘇區社會保障機構”,包括主管機構、兼職機構;第三章考證“中央蘇區社會保障基金”,說明了基金來源與使用情況;第四章介紹“中央蘇區的社會優撫工作”,是全書的重中之重,詳盡論述了優待舉措、撫恤資助、安置工作和優撫成效;第五章介紹“中央蘇區的社會救助活動”,包括生活救助、教育建設、災害救助等三個方麵;第六章從“養老政策”“醫療政策”“失業政策”“工傷政策”等四個方麵介紹了“中央蘇區的社會保險政策”;第七章介紹了“中央蘇區的社會福利待遇”,認為主要體現在節假日福利、住房福利兩個方麵;第八章介紹了“中央蘇區社會保障述評”,分析歸納了中央蘇區社會保障作用、特點與經驗。全書對中央蘇區社會保障研究總的方麵既保留了其蘇區濃重的曆史特色,又對應了當代社會保障的構架及其有關模式,這自然有助於兩者之間的比較研究,這是其特色之一。

作者通過較長期的實地考察調查,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文獻史料的基礎上,對中央蘇區社會保障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對許多重大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力求再現中央蘇區社會保障工作原貌。首先,作者認為中央蘇區大力開展了改善民生的各種社會建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社會保障實踐活動,從而有力地保障了根據地建設和革命戰爭的順利進行。其次,提出中央蘇區的社會保障工作是在井岡山、東固革命根據地和贛南閩西蘇區的早期基礎上展開的,也是在克服“左”右傾錯誤的情況下進行的。第三,對中央蘇區社會保障機構首次做了係統而全麵的考證論述。具體上講,中央政府內務部的社會保障管理局是直接領導管理機構,中央勞動部的勞動保護局、失業工人介紹局和經濟評判局、優待紅軍家屬局等,是社會保障的相關職能部門;土地部、教育部和國民經濟部也兼及此責。紅軍部隊係統內,其後勤部、供給部、兵站、醫政局、保健局、醫院、休養所等,肩負有一定社會保障工作職能;工會、革命互濟會、婦女生活改善委員會等群團組織;政府組織中的防疫委員會、失業救濟委員會、撫恤委員會等,也是兼職的社會保障工作協調機構。當時通過土地及房屋合理分配、稅收減免、幫助紅軍及其家屬解決困難、救災濟難、革命傷殘人員優待、為革命犧牲人員撫恤資助、衛生防疫、防空防毒、興辦教育、實行勞動法及大力興辦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事業等各種舉措,全麵開展了社會保障事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