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玩轉升學魔方?
不是天方夜譚,不是安徒生童話——孩子們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反季節”教育:兩三歲就開始“考幼兒園”,且“考幼兒園”似乎比考研還難!
接踵而來的,是幼升小的“小考”、小升初的“初考”,似乎比全國統一高考還難。但無論“考”的名目怎麼變,這一場場“人生大考”,都無非是要把人考住,難倒。
為了避免“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園不得不提前學小學的“知識”,小學則學初中課程,初中又學高中教材,到了高中,便隻好學那萬能的應試秘笈——死記硬背,題海大戰,模擬考試。
這種“幼升小、小升初”的“大棚教育”考試體係,仿佛要把孩子們培養成“反季節蔬菜”,以便盡早拿到高考市場去,賣個好價錢,考個好大學。
這實在是一朵教育的奇葩,孩子們也被“栽培”成了各種“奇葩”。在大學“補習”了幾年幼兒園的“功課”,“奇葩”們輕鬆畢業,走向社會。
他們開始忙著找工作,忙著啃老,忙著透支自己的一生去買房,忙著結婚,忙著生孩子,忙著讓自己的孩子兩三歲就去“考幼兒園”,忙著和孩子一起經曆“幼升小、小升初”的“反季節”教育……
就像那個放羊娃。問他:放羊幹啥?答:賣錢。又問:要錢幹啥?答:蓋房子。又問:蓋房子幹啥?答:娶媳婦。又問:娶媳婦幹啥?答:生孩子。又問:生孩子幹啥?答:放羊……
“幼升小、小升初”便是一個新版“放羊故事”。為了讓孩子擠進幼兒園、為小學作準備,父母千方百計托關係、找門子、批條子,甚至不惜花成千上萬的擇校費、讚助費。
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為何那麼心甘情願讓自家孩子在幼兒園裏“放羊”“深造”呢?
家庭層麵,寄托著父母的希望、疼愛,甚至李某某他媽式的溺愛。父母這輩人吃了很多苦,不能再讓孩子吃苦;父母沒享受的待遇,要讓孩子享受;父母沒完成的心願,要讓孩子完成。
學校層麵,“幼升小、小升初”的“素質教育”模式,靈魂仍是功利的應試教育。孩子、家長、老師被高考綁架,隻能圍著高考指揮棒打轉轉,瞎折騰。這不僅浪費了有限的童年、有限的青春、有限的生命,更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
社會層麵,暴露出諸多民生問題。比如,幼兒園、小學數量局部不足,入學難的問題;父母忙於工作、疲於奔命,無暇照顧孩子的問題;公辦幼兒園比私立幼兒園吃香,教育資源不均衡、欠公平的問題……
改變“幼升小、小升初”這一變態的“教育魔方”,首要任務是把童年還給孩子,更多關注和打造孩子的內心世界、精神風骨、人格力量。
社會要適當改革勞動用工製度。對有未成年人的家庭,應調整其父母的工作時間,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陪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體驗親情、學會感恩,不至於長成“白眼狼”,連“常回家看看”也要用法律手段來監督、來強製。
放下考試,立地成才;遠離“放羊”,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