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夜,月很圓,很亮,是個晴朗的夜,呼吸著沒有汙染的空氣,小小一首一首的唱著現代的歌曲,外麵的人,一首首地聽。直到,月兒累了,倦了,隱藏了身影,天空有了絲絲曙光。小小倦了,而門外的人靜坐了一夜,露水濕了衣裳。
新的一天,揚起自己的小臉,對著銅鏡甜美的一笑,自信是最重要的!不論在哪都要精神嘛!今天可是要開始好好學習下古代的東西了!字還是可以認識嘛~~畢竟咱以前還是學過毛筆字的,所以繁體啊~~差不多都ok~!可是這個時間表示....拿著這張紙,上麵: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二十四時辰製。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看得我頭都大了~~“青清~~我後天要出去~~恩~~就在巳時~~你一定要提醒我哦~~一定不要忘了哦~~~我的身價性命就交給你了~~”青清看著我那扭曲的表情震得一愣一愣的~木木的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