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敲詐不能止於關閉
讀者來信
今年3月份以來,已有89家招搖撞騙、敲詐勒索網站被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協調相關部門依法關閉。四個月時間裏有這麼多家違法違規網站被依法關閉,這無疑表明了政府堅定不移打擊網絡詐騙、淨化網絡環境的決心和意誌,順乎民意,深得民心。
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打擊網絡犯罪是一項長期任務,關閉一批非法網站隻能說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何鏟除網絡敲詐的滋生土壤、防止非法網站的死灰複燃,則需建立打防並舉的長效管理機製,這才是保持網絡淨土的治本之策。為此,需攥起三位一體的“組合拳”。
首先,政府監管需加快機製化進程。從1994年正式接入互聯網算起,我國18年的網絡發展史就是一部與非法活動的鬥爭史,無論是掃黃打非還是打擊網絡行騙,不乏一波又一波的“專項治理”和“整治風暴”,國家也曾叫停、關閉、取締不少違法違規網站,但此類問題似乎總難擺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尷尬,如何使網絡治理常態化、監管措施機製化,值得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比如,不斷升級網絡監管法治水平,切實加強網警隊伍建設等等。
其次,官方網站要適時“清理門戶”。從此次被關閉的非法網站的行騙手段看,他們一是抓住了人們痛恨腐敗、懼怕曝光和渴盼維權的普遍心態,以要挾刊載負麵新聞行招搖撞騙、敲詐勒索之實;二是假冒國家機關或公益組織的名義,拉大旗作虎皮,狐假虎威。這不僅凸顯了公眾對正規、官方網站的信任,也從另一個側麵折射出正規網站在管理方麵的漏洞。因此,整治非法網站,除了政府監管部門的打擊處罰外,必須加強官方網站的自律與管理,發揮良幣抑製劣幣的作用。官方網站不但要自己行得正、做得端,還要睜大警惕的目光,主動及時地發現和拆穿冒牌的“李鬼”。這既有利於自身形象的維護,也為清除網絡蛀蟲做出了貢獻。
其三,網民辨假識騙的能力亟待提升。打擊非法網站既需持久戰,更需走群眾路線,隻有構築群防群治的銅牆鐵壁,才能保障網絡世界的長治久安。政府在對非法網站實施查處和整頓的同時,還需著力提高民眾辨假識騙的能力。要及時準確地告知公眾如何辨別非法反腐網站,企業在受到這些違法違規網站要挾勒索時該如何判別和應對;要通過對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揭露其“陰暗心理”和卑劣行徑,讓網民看清招搖撞騙、敲詐勒索者的“真麵目”,加入到揭露、舉報、譴責非法網站的隊伍中來,從而形成對網絡招搖撞騙、敲詐勒索者以“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圍殲合力。(張玉勝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