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懂得放棄,有舍才能有得(1)(3 / 3)

相反,漢代皇戚齊王劉肥卻是明智之人。

漢高祖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當了皇帝,呂後成了呂太後。呂太後見劉邦死了,就大肆消滅異己。她把戚夫人的手腳砍掉,挖去雙眼,灌下毒藥,使她變得又聾又啞,然後又把她扔到廁所裏,稱為“人彘”,朝廷的大權都由呂太後一人把持。

劉盈當皇帝的第二年,齊王劉肥來看望他,劉盈聽說哥哥來了,很高興,就吩咐擺酒招待,並且讓哥哥坐在上頭,自己在下麵作陪。呂太後看了很不高興,因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怎麼能坐在下麵呢?於是,她就叫人斟了兩杯毒酒遞給劉肥,讓他給惠帝祝酒,不想惠帝見齊王起身,也跟著站起來,拿過另一杯酒,準備兄弟兩人幹一杯,呂太後一看很著急,她裝作不小心的樣子,把劉盈手中的酒撞潑了。劉肥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呂太後想置他於死地,所以回到住處後,很害怕。這時一人獻計說:“太後隻有當今皇上和魯元公主一兒一女,自然對他特別寵愛。如今大王您的封地有70多座城,公主卻隻有幾個城。您要是向太後獻出一郡,把它作為公主的領地,太後定會高興,你也就免除危險了。”

劉肥聽後,就照著這位謀士的方法,把自己的封地城陽郡送給了公主,太後果然很高興,就這樣劉肥平安地離開了長安。

劉肥以放棄了一座小城的代價,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這實在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生活中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有得也有失,擁有一顆達觀、開朗的心,就會使平凡黯淡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6.用“放”的態度看待人生

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為樂事,這便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既來之,則安之,便是一種超脫;但這種超脫,又需多年磨練才能養成。

生活中,有時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搞得我們猝不及防,這時我們更要學會放棄。放棄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楊絳在《幹校六記》中所記述的,就是麵對人生際遇所保持的一種適度的心態。讓自己對生活對人生有一種超然的關照,即使我們達不到這種境界,我們也要在學會放棄中,爭取活得灑脫一些。

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山山水水,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隻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比如大學畢業分手的那一刻,當同窗數載的朋友緊握雙手,互相輕聲說保重的時候,每個人都止不住淚流滿麵……放棄一段友誼固然會於心不忍,但是每個人畢竟都有各自的旅程,我們又怎能長相廝守呢?固守一位朋友,隻會擋住我們人生旅程的視線,讓我們錯過一些更為美好的人生山水。學會放棄,我們就有可能擁有更為廣闊的友情天空。

放棄一段戀情也是困難的,尤其是放棄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情。但是既然那段歲月己悠然遁去,既然那個背影已漸行漸遠,又何必要在一個地點苦苦地守望呢?不如冷靜地後退一步,學會放棄,一切又會柳暗花明。

用“放”的態度看待人生,你會發現可以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在你心靈疲憊的今天,選擇放下是一種明智的做法,隻有放下才能讓心靈淨化,才能充分的享受屬於心靈的愉悅。當一個人把位置站高了、眼光放遠之後,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不會陷在原地繼續打轉。

有時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不好的境遇不期而至,搞得我們猝不及防,這時我們更要學會放棄。放棄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楊絳在《幹校六記》中所記述的,就是麵對人生際遇所保持的一種適度的清高。讓自己對生活、對人生有一種超然的態度,即使我們達不到這種境界,也要在學會放棄中,爭取活得灑脫一些。

人之一生,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

從前有一個國王,後宮的妃子為他生了一群白白胖胖的王子,而他最寵愛的妃子為他生了一位漂亮的公主。國王非常疼愛小公主,視如掌上明珠,從不舍得訓斥半句,凡是公主想要的東西,無論多麼稀罕,國王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弄來。

在國王的驕縱下公主漸漸地長大了,她開始懂得裝扮自己了。一個春雨初晴的午後,公主帶著婢女徜徉於宮中花園,隻見樹枝上的花朵,經過雨水的潤澤,花瓣上掛著幾滴雨珠,越發的妖豔迷人;蓊鬱的樹木,翠綠得逼人人眼。公主正在欣賞雨後的景致,忽然目光被荷花池中的奇觀吸引住了。原來池水熱氣經過蒸發,正冒出一顆顆狀如琉璃珍珠的水泡,渾圓晶瑩,閃耀奪目。公主完全被這美麗的景致迷住了,突發異想:

“如果把這些水泡串成花環,戴在頭發上,一定美麗極了!”

打定主意後,他便叫婢女把水泡撈上來,但是婢女的手一觸及水泡,水泡便破滅無影。折騰了半天公主在池邊等得憤憤不悅,婢女在池裏撈得心急如焚。公主終於氣憤難忍,一怒之下,便跑回宮中,把國王拉到池畔,對著一池閃閃發光的水泡說:

“父王!你一向是最疼愛我的,我要什麼東西,你都依著我。女兒想要把池裏的水泡串成花環,作為裝飾,你說好不好?”

“傻孩子!水泡雖然好看,終究是虛幻不實的東西,怎麼可能做成花環呢?父王另外給你找珍珠水晶,一定比水泡還要美麗!”父王無限憐愛地看著女兒。

“不要!不要!我隻要水泡花環,我不要什麼珍珠水晶。如果你不給我,我就不想活了。”公主驕縱撒野地哭鬧著。

束手無策的國王隻好把朝中的大臣們集合於花園,憂心忡忡地商議道:

“各位大臣們!你們號稱是本國的奇工巧匠,你們之中如果有人能夠以奇異的技藝,以池中的水泡,為公主編織美麗的花環,我便重重獎賞。”

“報告陛下!水泡刹那生來,觸摸即破,怎麼能夠拿來做花環呢?”大臣們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哼!這麼簡單的事,你們都無法辦到,我平日何等善待你們?如果無法滿足我女兒的心願,你們統統提頭來見。”國王盛怒地嗬斥道。

“國王請息怒,我有辦法替公主做成花環。隻是老臣我老眼昏花,實在分不清楚水池中的泡沫,哪一顆比較均勻圓滿,能否請公主親自挑選,交給我來編串。”一位須發斑白的大臣神情篤定地打圓場。

公主聽了,興高采烈地拿起瓢子,彎起腰身,認真地舀取自己中意的水泡。本來光彩閃爍的水泡,經公主輕輕一摸,霎時破滅,變為泡影。撈了老半天,公主一顆水泡也拿不起來,睿智的大臣於是和藹地對一臉沮喪的公主說:“水泡本來就是生滅無常,不能常駐久留的東西,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這種虛假不實、瞬間即逝的現象上,到頭來必然空無所得。”

公主見狀,便不再堅持這個過分的要求了。故事中的公主似乎有些荒唐偏執,但最終還是醒悟了。但生活中的一些人卻執拗的要命,明知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所收獲的事,卻偏不放棄,直到耗盡精力、財力才肯罷休。孰不知,明智的放棄才是人生可取的態度。

我們多少次站在人生的岔道口上,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都要麵臨諸多選擇。有選擇就有放棄,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要我們迎難而上、努力拚搏才能取得最後勝利的。但如果目標不對,一味地流汗卻隻能意味著偏執,是一種無謂的犧牲。有人說:“我以一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十年,二十年……再笨也會成為某一方麵的專家。”但是如果這條路不適合你,自信和執著就變成了自負和執拗,這對自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損失了物力和財力,最終也隻能落一個白忙活的下場。

莎士比亞說:“倘若沒有理智,感情就會把我們弄得精疲力竭,為了製止感情的荒唐,所以才有智慧。”

7.付出也是一種快樂

我們如若懂得付出,就永遠有可以付出的資本;我們如若隻懂得貪圖索取,那就必須永遠有索取的企求。

付出、給予的核心,也就是愛。給予別人永遠要比向別人索取愉快得多。

李嘉誠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錢來自社會,應該用於社會。”他在取得巨大的物質財富之後,便積極推行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慈善事業。

他為了替家鄉人民辦一點實事,李嘉誠在百忙之中,還親自在汕頭選擇校址購地900畝建立汕頭大學,他出資數億港元為學校購置最現代化的設備,還物色教授,捐贈最好的電子教學儀器。

1991年,我國華東地區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李嘉誠個人捐款5000萬港幣,成為當時個人捐款最多的企業家。

1992年,李嘉誠與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會晤,他對鄧樸方說,他和兩個孩子經過考慮,再捐一億港元,也作為一個種子,通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為全國的殘疾患者辦點實事。李嘉誠先生對祖國的捐資授助從不吝於投入,到目前為止,捐款數額已超過22億港元。

富有偉大愛心的李嘉誠在生意圈中樹立了良好的公信力。當前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誌稱讚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時,李嘉誠發自內心地感到喜悅:“這是我畢生最大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