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特點
緊扣主題,語不離宗
劉勰說:“總文理,統首尾。”從開頭到結尾,展開論證也好,進行敘述也好,縱然千波百轉,也要緊扣主題。一個問題可能是多側麵、多角度的,但無論多少個側麵和角度,必定有其主要的一麵;一篇演講可能包含幾個問題,但無論多少個問題,它們都應當相互聯係,並有主次之分。演講者必須抓住主幹,理清脈枝,分清主次輕重,不可“開口千言,離題萬裏”。
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材料的組織安排一定要井然有序、有條不紊。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把散亂的材科分門別類,分清主次和先後,把它們組織安排好,從而更充分、更有利地表現主題。比如,哪些應該先說,哪些應該後講,哪些要詳講,哪些要略說;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照應,如何過渡,都要有周密的計劃。做到胸有成竹,這樣才不致於眉目不清、條理不明、亂七八糟、支離破碎。
有張有弛,跌宕起伏
講述的內容應當千波百折,有起有伏,使整個結構富於變化,多姿多彩,以其結構的藝術性吸引、打動並說服聽眾。心理學家認為,人聽講話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鍾就會有所鬆弛,而跌宕起伏、張弛有致的結構,就能很好地適應聽眾的這一特點。演講者應當時而是嚴峻的說服,時而又是輕鬆的談笑,時而慷慨陳詞,時而詼諧幽默,甚至還可以根據需要適當穿插一些奇聞軼事、小故事、詩文警句、談資笑料等等。這樣會使內容豐富多彩,也使形式搖曳生輝,使聽眾精神振奮,樂於傾聽。
造成幾個高潮
高潮不僅渲染氣氛、產生良好的現場效果,而且能加深聽眾的印象。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講,不到3分鍾,聽眾鼓掌5次。陳毅1962年在廣州作關於知識分子的長篇演講時,聽眾歡笑失聲達62次。高潮能產生現場效果,所以演講者要盡可能地製造高潮,調動聽眾情緒。如果一次演講沒有高潮,那麼它必然是平淡無奇的。
高潮的語言一般應當具有義深、言奇、語簡的特點。如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在他的政治演說中常用的格言是:“巴勒斯坦就是我的妻子,我的家庭,我的生命。”一個把全部生命和美好感情都獻給祖國的人,當然是人民最偉大的領袖。丘吉爾出任首相後的首次演講中有這樣的話:“我要說的是,我沒什麼可以奉獻的,有的隻是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如此真摯的情感,怎能不點燃聽眾感情的火花,把演講推向高潮?丘吉爾後來回憶道:“在我們的曆史上,沒有一位首相能夠向議會和人民提出這樣一個簡明而又得人心的綱領。”
演講的結構
演講的開場白
(1)由演講題目開場
這種開頭不僅交代了題目及演講的緣由,而且還便於引起下文,使聽眾覺得自然流暢,如魯迅先生的演講《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是這樣開頭的:今天我的講題是:《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我來本校是搞國學研究工作的,是擔任中國文學史課,論理應當勸大家埋首古籍,多讀中國書。但我在北京,就看到有人在主張讀經,提倡複古。來這裏後,又看到有些人老抱著《古文觀止》不放,它使我想到:與其多讀中國書,不如少讀中國書好。魯迅先生是教中國文學史的,竟然要大家少讀中國書,為什麼?聽眾帶著這個疑問,就非聽下去弄個明白不可。
(2)由演講緣由開場
這種開頭一開始便三言兩語向聽眾說明一下演講的起因,然後順水推舟導入下文。1987年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在升空後突然爆炸,當時的美國總統裏根在遇難機組人員悼念儀式上,發表了一篇激越人心的演說,開頭是這樣的:今天,我們聚集在一起,哀悼我們所失去的7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擔內心的悲痛。
這種由緣由講起的方法,不僅能使聽眾概括地知道演講的來龍去脈,引起聽眾的興趣和注意,而且和正文的銜接比較自然流暢。
(3)由具體事例開場
前蘇聯演說家加裏寧在礦業學院紀念會上作了《幹部的培養》的演講,他是這樣開頭的:不久前我到了列寧格勒,在那裏,順便到工學院去過一次。到學院後,受到紛紛湧到學院大禮堂的約二千名大學生的歡迎。前廳裏也非常擁擠。這麼多人原是沒有領導人的。經過很大努力我才使群眾安靜下來,有了秩序。我在這麼多的大學生人群中,沒有發現善於維持群眾秩序的組織者,可見幹部的培養實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他是從一個實例引出了“幹部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4)幽默式開場白
幽默式開場白往往亦莊亦諧、妙趣橫生,既語帶雙關,又不失犀利。它能一開始就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使聽眾樂於接受演講的內容。例如一位黑人先生麵對他的白人聽眾時,第一句話是:“女士們,先生們,我來到這裏,與其說是發表講話,還不如說是給這一場合增添一點‘顏色’”。(聽眾大笑)幽默是智慧和信心的表現,運用得好,會使講話具有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