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2)(1 / 3)

職場上,那些業績平庸的人,就是太迷信“不可能”這個詞了,總是說這不可能,那不可能,其結果是成功不可能,升職也變成了不可能。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敢於向不可能挑戰,在他們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三個字,在他們的眼睛裏,越是不可能的事情,越有可能成功。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國留學生剛到澳大利亞的時候,為了尋找一份能夠糊口的工作,他騎著一輛舊自行車沿著環澳公路走了數日,替人放羊、割草、收莊稼、洗碗……隻要給一口飯吃,他就會暫且停下疲憊的腳步。

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館打工的他,看見報紙上刊出了澳洲電訊公司的招聘啟事。留學生擔心自己英語不地道,專業不對口,他就選擇了線路監控員的職位去應聘。過五關斬六將,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萬五的職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卻出人意料地問他:“你有車嗎?你會開車嗎?我們這份工作時常外出,沒有車寸步難行。”

澳大利亞公民普遍擁有私家車,無車者廖若星辰,可這位留學生初來乍到還屬無車族。為了爭取這個極具誘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會!”

“4天後,開著你的車來上班。”主管說。

4天之內要買車、學車談何容易,但為了生存,留學生豁出去了。他在華人朋友那裏借了500澳元,從舊車市場買了一輛外表醜陋的“甲殼蟲”。第一天他跟華人朋友學簡單的駕駛技術;第二天在朋友屋後的那塊大草坪上模擬練習;第三天歪歪斜斜地開著車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駕車去公司報了到。時至今日,他已是“澳洲電訊”的業務主管了。

如果你不願意被眼前的這座山壓垮,就將“不可能”這三個字從你的字典裏除掉吧。在信心和勇氣之下,隻要我們認為可以做到,就可以以科學的方法推翻“不可能”的神話,我們就可能做成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情。

有時候死扛下去總是會有機會的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說:“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地為你帶來好處。”

有一個人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坐票。可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總能找到座位。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地找過去。

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準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的車廂就會發現空位。他說,這是因為像他這樣鍥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通常的情況是,往往在他落座的車廂裏尚餘有若幹的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為患。

他說,大多數乘客容易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麵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靠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蘊藏著不少提供座位的機遇。有的人即使想到了,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他們為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已經感到非常滿足,極不情願為了一個座位背負著行囊擠來擠去,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著的地方也沒有了。

故事中的成功和失敗之間,表麵看來,其距離之差隻有區區幾步,猶如薄紙一隔。而現實裏,這成功和失敗之間,在其他一些條件都具備下,往往還缺乏“再扛一扛”的意誌力。

什麼東西比石頭還硬,或比水還軟?然而軟水卻穿透了硬石,堅持不懈而已。

1892年夏季,暴風雨席卷了美國密蘇裏平原,肆虐的洪水衝毀了公路、莊稼和農舍,許多人無家可歸。

一個瘦弱的小男孩穿著打滿補丁的破爛衣服,站在農舍外圍的高坡上,眼睜睜地看著洪水漫過河堤,席卷了農田。洪水卷走了一家人所有的希望,垂頭喪氣的父親到當地一個叫瑪麗維爾的銀行家那裏去請求延期償還貸款,狠心的銀行家卻以沒收他的全部財產相要挾拒絕了他的請求。沮喪的父親趕著四輪馬車往家走,途經一座橋時,他停下來,扶著欄杆俯身呆望著橋下滾滾的河水。

“爸爸,您還要等誰呢?”小男孩疑惑地望著父親。

父親沒有說話,眼淚簌簌地流了下來。小男孩緊緊地抱住父親的大腿,似乎要給父親鼓勵和力量。終於父親重新上路。

不久後的一天,一位演說者到這裏演講,演說者雄辯的技巧、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地影響了男孩。“一個農村男孩,無視貧窮,甚至不顧眼前的一切而努力奮鬥,他一定會成功的!”演說者說完便問聽眾,“誰將是那個男孩呢?”

接著他又自答道:“各位女士、先生,你們看看他。”說完演說者的手隨便指了一個方向,雖然他隻是隨便一指,但那男孩分明覺得他正指著自己。從那一刻起,他發誓要當一名演說家。

然而,笨拙的外表、破爛的衣服和少了一根食指的左手卻總是讓他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感覺非常自卑。

有一次,已經是一名師範院校學生的他穿著那件破夾克剛走到台上,就有人喊了一聲“我愛你,瑞德·傑克!”緊接著,大家笑成了一團,原來在英語裏瑞德·傑克與破夾克是諧音詞。還有一次,他講著講著竟忘了詞,在人們的口哨聲中,他汗流滿麵地站在那裏,尷尬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