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太極三大技法,鞭,炮,捶,皆是剛猛至極的套路,再加上纏絲勁,屬於柔術,剛柔結合,變化無窮。
練完一遍太極拳,收勢斂力,雙手提至眉心,緩緩向下虛按至小腹,吐出廢氣,熱騰騰的吐氣遇冷凝成白霧,猶如一條白練,飛出幾米開外,給人的感覺玄乎其玄。
“這才多少時間,我竟練到了明勁巔峰,貌似也太快了吧。”
張昊喃喃自語的驚喜,自從開了竅,食量增加,神元氣足,渾身都是勁,練拳也有感覺了。
而他從小就練拳,雖然以前體弱,練的都是空架子,但套路卻練得很到位,現在體質好了,感覺一飛衝天,越練越有勁。
張昊練完內家太極,又練丹道太極,這丹道太極說來玄乎,其實就是公園裏老太太們練的養生太極。
這就不得不說一下武術的流派和曆史,以及內家武術與道教修行的關係。
武術,自從文明之初的有了,以彰顯武力、殺伐敵人為目的,後來逐漸完善,與道義相結合,“止戈為武”這就是中華武學的高尚境界,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想要“止戈”,首先要具備力量,自強不息,但力量的目的是為了“止戈”,維護道義和平。
古老的武術,隻有單純的實戰,後世稱為外家武術。
元末明初,道教宗師張三豐,將武術與道家內丹術相結合,開創一個新的武術流派,稱內家武術。
內家武術的發展一直很神秘,屬於道教秘傳,清代年間,才逐漸在世俗流傳,與另一派四明內家相結合,到了清末,世道動亂,有了用武之地,內家拳飛速發展,進入黃金階段,宗師高手層出不窮,理論體係也逐漸完善。
孫祿堂,近代著名武術家,有天下第一之稱,撰寫《拳意述真》,基本確立了內家拳的體係,至此,內家拳成了一個新的武術流派。
所以,內家拳並不是古老的東西,相反,內家拳距離現在也就一百年而已。
但人們對內家拳的認識,通常很浮淺,存在兩個極端,一端貶低內家拳,認為內家拳是花架子,軟綿綿的,另一端極力吹噓內家拳,把內家拳吹噓得神乎其神,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人們對內拳術認識的誤區。
近代內家拳,說白了就是外家拳,輔以道教養生,以及與道教理論相聯係,其實練的仍然是外家,以實戰為主。
而那些吹噓得神乎其神的內家,其實是指張三豐的那一套內家。
張三豐的內家與現代內家完全是兩個東西,這就必須說到道教的修行。
道教始於漢代張道陵,修行丹道之術,追求長生成仙,而丹道起源於上古,年代太過久遠,具體如何,誰也說不清楚,而道教有五大分支:麻衣,全真,茅山,眾閣,宿土。其中的眾閣,就是內家拳的前身。
或許普通人沒聽說過眾閣,但一定聽說劍仙。
先秦時期劍術的發展,與內丹術結合,後世傳承於道教,衍生出一支劍仙,也就是眾閣道,眾閣道以練武求長生,禦劍飛行,在民間留下很多劍仙的傳說,但眾閣道早已失傳,少有人知。
張三豐得了眾閣傳承,把文始派內丹術與武學結合,創出內家,以及武當派。
眾所周知,武當道士是道教,卻以練武為主,原因也在於此,武當派就是眾閣道的延續。
但張三豐的內家是為了修道求長生,因為道家修練三花五氣,而拳術運動,可以強壯身體,活躍五髒六腑的氣血,固本培元,因此這一套內家拳隻是養生之術,並不是實戰之術。
張昊認為,道教內家與近代內家,已經完全發展成兩個流派,但如今道教沒落,武術也沒落,沒有人著書立說,重新整理這些理論,以至於被人們誤解。
近代內家拳起源於道教,卻早已自成一體,而道教內家拳源遠流長,應該稱為丹道拳術更合適。
張昊既練內家太極,又練丹道太極。
內家太極為實戰拳術,剛猛至極,發力太猛,有殺伐之氣,傷人傷己,而丹道太極輕柔纏綿,氣血滋潤五髒六腑,固本培元,養生修道。
這兩者合一,相輔相成,或許眾閣道一脈的理念,也就如此。
張昊練完丹道太極,渾身舒坦,一路小跑回家,又打坐念經,靜修心意。
他如今精力充沛,神元氣足,拳術練至明勁,已經達到了丹道的第一層固基境界,稱之為“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