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陳宮的分析(1 / 2)

話說李騰正與陳宮在帳中談話,忽有一人闖進帳來,大叫不好。李騰視之,乃是張勳,遂問道:“張將軍何事驚慌?”張勳道:“韓暹造反,雷薄抵擋不住,重傷逃去臨淄去了。狄蟾將軍見狀,大怒,起兵去伐韓暹。不想半路竟然中了曹操之計,折兵大半,不知去向,曹操趁機占了臨淄。”

李騰聽後大驚,問道:“此事可是事實?”張勳道:“此事絕對事實,有殘兵逃到東海,告知孫明將軍,孫明將軍連夜遣小校來報。”

李騰怨恨道:“臨淄已失,北海,昌邑,東萊,沂都各郡皆為不保。我等皆陷於曹操包圍之中。”

陳宮道:“曹操新占下邳,將軍本可趁機攻打,不想將軍仁義,於軍中親自照顧於我,以致錯失良機,皆陳宮之罪也。”

說罷便要拿起旁邊佩劍就要自刎。李騰忙上前拉住,一把奪下佩劍,道:“將軍切勿自責,皆李騰治兵無方,以致手下造反,無幹將軍之事。”

陳宮道:“若將軍趁勢攻擊,曹操何以去策反韓暹,陳宮隻求一死,以贖罪過。”

李騰道:“將軍糊塗,城池已失,還複再奪,將軍若死,何地求之。”

張勳道:“今事已至此,還望將軍出個謀略,住主公重新奪回城池。”

陳宮思量一下道:“曹操襲了臨淄,那沂都,北海,昌邑,琅琊必皆落於曹操之手,曹操又於徐州擊敗呂布,將軍此時以落日夾縫之中,若曹操兩麵夾擊,將軍必備曹操所擒。”

李騰道:“如何解之?”

陳宮道:“以我之見,南邊袁術,騙取孫策玉璽,稱了偽帝,雖占據淮南之地,但必備眾人所滅,不可投往。徐州劉備,將少兵寡,且其依附曹操,若是投之無異於自投羅網,也不可投之。劉璋遠在蜀地,雖為富庶之地,且路程遙遠,亦不可相投,荊州劉表,雖好,但處處關隘早已被曹操搶奪,相去不宜,亦不可相投,西涼馬騰此去皆曹操之地,也不可相投,如此算來,隻有河北袁紹,亦暫時安身,隻是……”李騰急道:“隻是什麼,還請將軍明示?”陳宮道:“隻是袁紹生性多疑,且為人武斷,將軍之才,雖勝於呂布,奈何若無人推薦,投之袁紹也不肯大用。”

李騰聽陳宮如此之說,笑道:“若是將軍如此之說,我看我等隻有投身袁紹。”

陳宮問道:“為何?”李騰道:“我曾隨徐州刺史陶恭祖同去參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盟,回徐州路上,曾碰到過袁紹手下大將顏良,文醜,文醜將軍曾告訴於我‘若他日走投無路,可於冀州尋找他和顏良。’此時正是走投無路之際,唯有袁紹可投,且又顏良文醜保薦,何愁袁紹不中用於我。況且我等隻是暫且容身,時機一到,東山再起。”

陳宮道:“若是如此,當投袁紹。”

李騰道:“若是如此,我先通知各城將軍早些準備。”

便命人拿來紙筆,將信寫好,交與小校,令其快馬加鞭,送至各處。小校走後,張勳問道:“若是曹操見我軍撤退,派兵來追怎樣抵禦?”李騰笑道:“張將軍不必擔憂,我已有計也。”

張勳問:“何計?”未及李騰開口,陳宮笑道:“將軍之謀,陳宮已知了。”

張勳道:“還請將軍明示,張勳好依計行事。”

陳宮道:“將軍可帶兵前去叫陣,曹操知我等皆無路可走,必要強攻下邳,定不迎戰,將軍隻在城下叫罵,我等皆在營中收拾行李背囊,若是正午時分,我等遣人送去食物等物,將軍隻管叫罵。東海離此地較近,傍晚之時,東海之兵可到達這裏,將軍可撤兵回來,我等趁夜先回任城,再商議投奔袁紹之事。”

李騰笑道:“公台果知我心也。呂布匹夫,不聽公台之言,以致城破身死。”

陳宮清楚李騰這番話乃是讓他投誠之意,隻因心中呂布之事尚未解除,不能答應李騰。隻得道:“將軍之意,陳宮明白,若將軍珍惜陳宮之才,可暫且等候。”

李騰見陳宮之心已經動搖,大喜道:“若是將軍真有此意,李騰甘願等候。”

陳宮歎了口氣道:“計策已定,此事宜早不宜遲,還是請張勳將軍快快前去。我等也好準備。”

李騰應允。派張勳帶領精兵五千,前去下邳城下搦戰。自與陳宮,高順於營中安排兵勇收拾行李背囊。自是不提。

再說曹操新的青州重地,心下大喜,隻是李騰尚在下邳城外,又聽夏侯惇言說李騰救了陳宮,高順等人,因此也不曾離開下邳,怕守城之將不是李騰,陳宮對手以致失了城池。今早正遇郭嘉等商議如何進攻李騰剩餘兵力,忽有小校來報,道:“張勳引兵五千,於城下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