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張建國:從通信工程轉行到網絡招聘(1 / 1)

(中華英才網CEO)

1963年,張建國出生於浙江寧波。大學畢業後考取了通信與自動化專業碩士。

1990年,進入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兩年後先後擔任華為公司福建辦事處主任、北京辦事處主任、上海辦事處主任;1995年,出任華為公司市場部副總裁。1996年,出任華為公司副總裁、人力資源部總監。

2000年,離開華為公司赴美國麻省大學進修人力資源管理。

2001年,進入專業HR管理谘詢業,先後擔任深圳益華時代人力資源管理谘詢公司董事長和北京華夏基石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總經理。

2004年7月,加盟中華英才網,出任總裁。

張建國在通信專業研究生畢業的時候被分配留在了學校,但是這在他看來是一種沒有任何挑戰的生活,他不滿足於這樣的現狀,一直在尋找機會改變,為此他放棄在別人眼裏的“鐵飯碗”,自主擇業,開始了不平凡的職業之旅。他到海南去尋找機會,因為那時候的海南,正在掀起開發的熱潮,但當時的海南並沒有給他機會,這讓張建國生平第一次嚐到了夢想破滅的滋味。夢想破滅後,生存就成為了難題,他選擇到深圳去打工,當時經濟環境不是很好,找了半個月的工作,也沒有著落。後來他的一個朋友介紹他去華為,那時華為隻有20多個人。當時的他也沒多想,隻是想著有一份工作能糊口就可以了。雖然當時工資一個月隻有300塊錢,但他告訴自己沒有關係,他想多學習和曆練,因為那時候的他並沒有多少選擇的資本。

張建國在華為一待就是十年,在公司工作的十年間,他先後從事過產品開發、生產管理、產品銷售、市場營銷等職位,並且改變了自己原來的不少個性。在張建國看來,正是銷售職位這個老師促使他有了很多改變,他說道:“我是搞技術出身的人,以前隻是想著把事情做好,不具備讀人的能力,也不善於與人交往。而銷售逼著我麵對客戶,並與其他銷售人員競爭。可以說客戶是我最好的老師,社會是我最好的大學,我學會了承受壓力,學會了讀人,學會了溝通,學會了換位思考,更能堅持執著與真誠的原則,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對我以後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就這樣在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後,他開始選擇企業的另外一個重要領域,轉行進入了人力資源管理,並且親身經曆了華為公司從20多人到2萬多人的成長及變革的全過程。

在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後,他發現這個新大陸給他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目睹著華為公司的快速成長,同時也感受到國內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和理念與國際的差距。張建國意識到人力資源管理一定而且很快將成為國內產業界、學術界的關注熱點,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雖然華為公司的工作經曆極大地豐富了自己在企業經營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實戰經驗,但同時張建國也意識到自己在理論體係和知識結構方麵的不足。基於對自身誌趣的審慎思考與對職業生涯的長遠規劃,2000年他毅然辭去了在華為公司的職位,放棄了豐厚的物質待遇,以訪問學者的身份遠赴美國麻省大學進修,專攻人力資源管理。談到這個在別人眼裏不可思議的決定,張建國說道:“華為給了我很多,包括職業發展的積累和經濟回報。當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時,我意識到要想達到新的職業境界,必須突破現有環境,離開華為去接觸外麵的世界。但突破之後等待你的可能是失敗。我問自己:什麼是最珍貴的?我認為是能夠不斷去創立自己的新的事業。即使失敗了也可以再來。所以雖然華為對離開公司自己創業的員工有補助,但時間是最寶貴的,我直接去了美國,目標很明確,就是學習。”就這樣,張建國再次取得了職業的突破,外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學習給了他全麵深層次的提高,強烈的事業心讓他的創業激情日漸高漲,他決定創辦自己的企業。2001年,張建國學成回國後,創辦了人力資源管理谘詢公司,並且領導公司團隊成功地完成了多個行業數十家企業的管理谘詢工作,同時對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進行了創新性的探索。

2004年7月,張建國加盟中華英才網並任總裁。麵對這次新的抉擇,他認為自己有很強的事業成就欲望,希望能打造出一個被社會公認的企業的願望再一次鞭策自己取得新的突破。多年在企業一線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谘詢服務經曆和成功案例,使張建國成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專業專家型”的職業經理人之一。在他的領導下,中華英才網聚焦了成長方向並聚攏了關鍵資源與核心能力,成長的步伐明顯加快,逐步走向國際化的進程。麵對自己所得到的成功,張建國總結道:“自己的血液中天生就有冒險因子和事業成就欲望,所以總是在尋找新的突破,並始終相信天道酬勤,個人的改變是從量變到質變,隻有把經驗變成價值累積起來,並積累到一定程度,形成優勢,才有可能實現質變。敢於放棄才能不斷改變自己。”這也正是他轉行成功曆程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