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盜墓:多“父子兵”上陣 鬼吹燈實為供氧不足
揭秘 “摸金校尉” 常葬身古墓
知道“摸金校尉”的傳說嗎?相信看過盜墓小說《鬼吹燈》的人,對這個所謂的盜墓門派印象深刻。沒錯,摸金校尉即是盜墓者的“雅稱”。
那麼盜墓賊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他們如何作案?是否真如盜墓小說等文藝作品描寫的那樣充滿奇幻色彩呢?
文物保護工作者揭露,盜墓其實是十足的猥瑣行當,在漫長的盜墓史上,這些所謂的“摸金校尉”幹的盡是傷天害理之事,刨人祖墳,盜挖、損毀文物,甚至還謀財害命,可謂惡行累累。
門派 摸金校尉實為猥瑣行當
摸金校尉是古代一個盜墓者門派,據說曹操為彌補軍餉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職,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不過後來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盡管如此,古人還是將“摸金校尉”這個雅號贈給盜墓者。
在一些盜墓文藝作品中,摸金校尉還和發丘中郎將、搬山道人、卸嶺力士並稱為四大盜墓門派,他們主要依靠觀風水、辨氣象,以《易經》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有的盜墓高手不僅身懷絕技,能飛簷走壁,甚至百毒不侵。當然,他們通常還有一副瀟灑、帥氣的外表。經過如此這般渲染,盜墓類文藝作品吸引了不少讀者,催生了一批批“稻米”(即盜墓文藝作品粉絲)。
事實上,在人們的觀念中,盜墓就是一個十分猥瑣的行當。
身份 盜墓多“父子兵”上陣
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介紹,盜墓者這個群體比較複雜,不同曆史時期情形不同。說起盜墓者真正的開山鼻祖,不得不提到當初的修墓匠。古代一些修墓人由於對所修古墓的墓址、構造、“含金量”相當清楚,就監守自盜,掘墓取寶。後來有些墓主為了防止工匠泄密或盜墓,在墓建好後便將他們殺害陪葬。
唐宏傑介紹,大規模盜墓行為大多出現在改朝換代的動蕩、戰亂時期和天災人禍,無法維持生計的困難時期。
有業內人士猜測,有的墓不排除墓主人後代子孫自行掘墓取寶。
上陣父子兵,古代盜墓的也多為父子,很少有非親緣關係的人一起盜墓。出寶陽解釋,這是為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圖財害命。
“到了近現代,盜墓者的成分越來越複雜,他們可能是父子、好兄弟,也有可能是專門盜墓團夥中的成員。”出寶陽介紹。
風險 常有盜墓者葬身古墓內
考古中,在古墓盜洞下看到的屍骨一般是盜墓者留下的。
據記載,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駐紮在王審知墓附近的種屯軍30多人盜掘了王審知陵墓。盜墓的士兵從寶頂上鑿開一個洞,用繩紮住一人的腰放入墓中。忽然,先下去的那個人呼之不應,上麵的同夥們架長梯魚貫而入,才發現先下去者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