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古時期,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三皇五帝繁衍人間大業,期盼萬世繁榮。但等他們登天成神之後,人間便亂了秩序,妖魔開始橫行,天下妖、魔、修羅擾亂百姓生活,一些向道之士紛紛聚齊修仙、匡扶正義。於是,自夏商周三代以將,天下逐漸形成五大修仙聖地,分別是昆侖、天山、雲霞、蜀山、蓬萊。這五大修仙之地以降妖除魔、造福百姓為己任,有大貢獻且修行之至的便會升至天界,真正有了天神天仙之名。那蓬萊的東王公、昆侖的西王母便是接引成仙的引渡人,一個管男一個管女,又維護了一個浩浩蕩蕩的天庭聖地。
在人間百姓眼中,天庭是個極樂之地,人得以不死不餓不昏不滅,生活在仙雲繚繞之中,不食人間五穀,卻對人間事了如指掌,能定人間之姻緣現世和未來,隻要虔誠恭敬便自有庇佑。其實這是大錯特錯。那些天神天仙遠在九重之外,即使有通天徹地之本領,也不見得能對人人有照顧,況且這些天神天仙本自還有許多要事處理,他們的天職並不是為每個人解除生老病死之苦,更不會管人之喜怒哀樂,正如《道德真經》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比如那太子長琴因撫琴不力,導致鼓龍作惡,天帝把長琴貶入凡間曆七世凡劫,說明天界有時也會為自己的事焦頭爛額,焉有他顧之理?還有,魔界興起之後,聯同妖界妄圖一統天下,並有攻上南天門占領天界之心,天界那些大神大仙們所謂安樂的日子也隻是一天一撞鍾,誰管人間死活?還有那些修羅弟子們,雖然生育於天地之間,但卻獨立於三界之外,天界在他們眼裏什麼都不是,更何況人、妖、魔?可見天界高高在上,卻也有看不見管不著的地方。
所以,人間要享生活之安康,還要在己在心。周天子東遷以後,天下大亂、紛爭不斷,各位雄霸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他強他橫,如今都做了過眼雲煙,成了書本文字裏的章句,有幸的還會被拿出來翻看翻看,更多的都變成了荒草。平頭黔首但凡有些智慧的,能隱則隱,小隱於野大隱於市;還有一些更大智慧之人,崇道修心修身修仙,順便幹些救濟天下蒼生的大事,功成之後便被接引而去,過上了天神天仙的逍遙。於是便又有人前赴後繼,形成規模,從未間斷。
天之大道,伏羲大帝將其演繹於八卦之中,連山商周之易盡其玄妙,非常道之道被老君編入《道德真經》傳為經典,後又有《南華真經》相繼,而後又有許多分支,有的鑽研丹藥,有的尋求長生不老,甚至有許多戒除七情六欲,力求最後到達不食五穀的境界。本來按照老君之言,身體隻是皮囊,不僅於心於意於念毫無用處,而且成為修心練法的拖累,因此誠心入道之人其要義之一就是讓心擺脫皮囊的拖累。最惱人的一點是,這個皮囊與命直接關聯,皮囊沒了命就沒了,命沒了心意念卻不一定得道,這就是說有些人本末倒置,不食葷腥不事嫁娶一味去折磨那個皮囊,到頭來看上去清風道骨,實際上心中有道無道還要另行判斷。就看開辟鴻蒙至今,擺脫皮囊而成神成仙的人必是極少數,隻有那些心意念都修煉到至真,經過無數劫難又有大德大道之人才有可能被引渡而如願升至天界。而大多數人命亡之後難免被陰司地府勾去心意念,也即是魂魄進行條分縷析,作惡的受罰,行善的受賞,除非那些罪惡實在難除之人,基本都有輪回再生的機會,隻是為人為畜為禽為獸卻要看他的本身之行而定。
天界的清絕無塵是孤寒惱人的,若不修煉到無為境界是難以忍受的,天界不奏俗音、不食五骨、無情無愛,想想有何興致可言?因此那些天神天仙,有的實在忍受不住那種煎熬以身試法,有的因一些小事便勾起七情六欲,還有些是不滿天界的陳規陋習奮起反抗,想那齊天大聖大鬧天宮,那沉香怒劈華山救母等等,不管是不是人為杜撰,但其深意就是說天規天條百萬年不變,法久弊深是必然趨勢,那些天神天仙們妄自墨守,居住在九天之上離人性越來越遠,便被遺忘在九霄雲外,隻一句話“神仙若不庇佑黔首,若不可親,那黔首當然沒必要去相信神仙,親近神仙。”
此次文中所述之因由,又是天神天仙中一樁惱人之事。話說那天庭樂師祝融之子太子長琴因看到鼓龍的眼睛一時勾起七情六欲,想起一位故人,因而導致天庭大亂,天帝因此將太子長琴下貶凡間曆盡七世凡劫。前六世劫難屈指而過,到第七世正值人間大亂,妖魔之界異軍突起,妄圖霸占天下、顛覆天庭,五大仙派在魔界的進攻下紛紛凋敝,正道傾頹、邪道崛起,惱起了一位少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