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成要趁早
情境萬千
作者:丁海燕
和大多數班主任老師一樣,我喜歡從一年級開始接手新班級,為的是從一開始就對自己的學生進行訓練,培養他們各種良好的習慣,使師生之間達到高度默契。我們應該重視一年級新生剛剛上學的第一周和第二周,充分利用這兩周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各方麵的培養、訓練,使學生在習慣養成方麵初具成效。接下來就要用充足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習慣養成教育。
一、學習方麵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都認可終身學習這一觀點,學會學習遠比學會了多少知識重要。
學生一入學,我們不要急著上課,講解知識。第一節課要讓學生熟悉環境,熟悉上課的注意事項。我會用大量的時間教學生做好上課前準備,隻有準備好下節課所需物品才能到操場上活動,無論是書桌還是書包,物品都要擺放整齊,有條理。為了使訓練落到實處並堅持有效,每個四人學習小組都選派專人進行經常性檢查。這些看起來是小事,但是相信很多老師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你要講課了,可是幾個晚歸的學生在找書、拿本子,自然吸引了周圍人的注意力,你不得不停下來等著他們,如果課前準備好了,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是學生學好知識的前提。學生來自不同的幼兒園,學習習慣不盡相同,總會有一部分學生不會聽課,同時也影響周圍的人學習,養成認真聽別人說話的好習慣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我特別喜歡我們學校教學樓走廊裏的一句話“靜而後能聽”。我把這句話寫在黑板上,並給同學們講解其中含義,每當有學生不好好聽講,不注意傾聽同學發言或小組討論時溜號,我都會停止講課或讓他們停下來,用手靜靜地指向黑板上這句話。時間長了,學生們都明白我這一舉動的含義,溜號的同學也會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效果要比老師大聲批評好,學生更樂於接受,我們也省時省力。長期堅持,課堂紀律會越來越好,學生認真聽課了,成績自然有提高,何樂而不為呢?
作業改錯一直是我們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總有些不愛學習的學生,他們對作業本上的錯誤視而不見,而他們恰恰是最應該認真改錯的那些人,不去改正錯誤,永遠不知道正確的是什麼。針對這一問題,我充分發揮四人小組的作用,把任務交給小組長,同時暗示組長可以把任務分給組員,互相檢查,互相監督,每次作業發下來,每人隻要負責一個人,檢查下來根本用不了多長時間。老師要在下次批改作業時留意改錯情況,如果有沒改的作業,學習小組的四個人一起接受懲罰,將被點名批評,錯題寫一遍並進行記錄,如果有第二次,則將錯題寫兩遍……這樣堅持下去,學生對這件事普遍重視起來,誰也不想受處罰。養成習慣以後,他們會自覺地將錯誤改正,知識水平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