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
卷首開言
作者:趙琨
好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學會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
湯普金斯在《沮喪者教育學》中說:“作為一名教師,我的困擾在於沒能幫助學生學習他們想要了解和需要了解的東西,而是向他們顯示我有多聰明,向他們顯示我知識多淵博,向他們顯示我備課多認真。我就是在進行一場演出,其真實目標不是幫助學習,而是以此使他們對我有一個好的評價。”為了一個“好的評價”,有些教師學會了掩飾與炫耀,而不是真誠表達。我們應該學會真誠,學會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
教師,在歲月中踐行著自己的信仰,編織著自己的理想。麵對瑣碎的工作,如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是不是會對學生的教育更有益呢?回想一天上的課,如果自己是學生,我希望聽到怎樣的課?是思想的碰撞,還是統一的聲音?是對不同見解的接納,還是等待一個標準答案?是挖掘文本背後的意蘊,還是停留在表層?這當中的拿捏,就是對教育的領悟。想要有真的教育、好的教育,就必須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而僅止於此,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傾聽來自學生內心的聲音,這不僅是一種教育溝通藝術,也是一種人文關懷。每一天都注意學生的小細節,平時愛說愛笑的她為什麼愁眉苦臉?平時認真細致的他為什麼最近總是粗心大意?下課了,和學生隨便聊聊,聽聽他們的想法,也許他們說得不對,但是不要急於否定他們,先嚐試換位思考,理解他們,最後把自己放在一個幫助者的角色上,問一問他們需要老師的幫助嗎,如果需要,老師隨時都可以幫忙。有時候,學生的一些心事說出來就好了,他也許不需要你幫他解決,隻是要有一個人和他分享,和他分擔……教師以平等對話者的姿態,以真誠和謙虛的態度,以尊重和欣賞的視角,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鼓勵他們反省和思考,幫助他們獲得發展,同時也促進了自我角色的成功轉變。
我們尊重學生,也應尊重家長,要傾聽家長內心的聲音。不同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個性千差萬別,通過家長的意見,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走進他們富有特色的個性世界。作業本上的反饋、信箱裏的郵件、手機中的信息、放學後的小紙條,都是來自家長內心的聲音。不要忽視這些聲音,一個學生是班級中的幾十分之一,卻是家庭的百分之一百。教育不但要讓學生滿意,也要讓家長滿意。正確、及時處理家長的意見和反饋,是教師與學生進行間接交流的好機會。在教育這個平台上,每個人都是主角。隻有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