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宋柳他們接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是十天後的事情了。期間,正東關守將在接到梁征宇的求助後,果斷的開城門然他們進來。得知正梁關被破,眾將士義憤填膺,有那魯莽的,當下就要提刀上馬,殺回正梁關。
唐瑜算是個比較中庸的將軍,一直以來,中規中矩,不急不躁。是頗得宋柳賞識的一個人。
可有時候,人要犯糊塗,跟沉穩不沉穩真的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在幕僚和幾個小將的勸慰下,唐瑜帶著一萬人馬,以前騎兵一千弓箭手,八千步兵,浩浩蕩蕩的殺往正梁關。
可還沒到正梁關,就被實現埋伏的蠻夷們打個措手不及。為了趕速度,唐瑜上騎兵在前,步兵居中,弓箭手在後。結果,當騎兵遭遇到埋伏的時候,頃刻間就轉不開身了,補兵往前衝,騎兵往後退,自家人撞在一起了。很多人都是相互撞擊掉下馬背,被馬活活踩死的,後麵的弓箭手建有敵情,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搭箭拉弓,頃刻間,上萬吧鐵箭嗖嗖的飛出去了。可惜一半,都射中了自己人。
帶隊的是唐瑜的副手張德忠。見狀,趕緊後者撤離,可根本就來不及了。等大軍突圍出來,隻剩下不到一萬人。
張德忠自知在劫難逃。犯了如此重大的錯誤。回到正東關,邊負荊請罪了。
唐瑜氣的發抖,他好好一萬大軍,還沒到敵人麵前,就被幹掉一半。這傳出去,他唐瑜還要做嗎?還要帶兵嗎?
對於張德忠的責罰,是打二十軍棍,官降一品,做了個六品校尉。
張德忠謝了不殺之恩,當下就帶著幾個信得過的人調查這是怎麼個情況。一茬之下,才知道,上次隨著梁征宇回到正東關的百姓中,有奸細。正是這些奸細,將大軍的情況傳給敵軍。蠻夷們才會在版圖伏擊,打得張德忠的軍隊狼狽而回。
連休吃了兩次敗仗,大梁的軍隊時期大跌,滿意們則正好相反,時期大正,連著佯攻了正東關三次。每次都是撓癢癢一樣的在地麵叫罵一番後,就撤軍了。這就是明顯的在侮辱大梁軍隊。
唐瑜氣病了。可眼下士氣低迷,手上沒有可用之人。眼睜睜的看著正東關隔三差五的被蠻夷騷擾。城內的百姓人心惶惶,物價居高不下,雖然還有屯糧,可長期如此,外麵還沒打進來,裏麵的人就先亂了。
無奈之下,唐瑜手書一封,求助朝廷派來賢良醬菜,解正東關之危。
兵部會太子黨。太子稟告了皇帝後,皇帝發問,“哪位愛卿願意前往正東關,一揭正東關之急啊?”
結果整個朝堂,沒人說話,連個屁都沒。
老皇帝也不急,又問了一邊。
眾臣見狀,一個個的都低下頭來。
太子對茶攤上僅有的一個自己人的將領使眼色。那將領見推脫不過,隻好站了出來,“末將願前往。”
曆王黨建太子那邊有人站出來,立刻也跟著站出來,“末將願前往。”
那將領說完,挑釁的看著對方,放在隻要太子做的事情,他們曆王黨都要參一腳的。
“嗯,不錯。”皇帝見站出來兩人,摸了摸胡須,“我大梁還是又能領兵打戰的人嘛。那就程愛卿,你前去正東關,借助唐瑜,收回正梁關。”
之前太子黨的那個程將軍,聞言心下一抖。他都離開前線好幾年了。現在再上前線,可真的是要抖三抖了。但太子的期許,皇上的話,不得不讓他硬著頭皮盯著。程姓將軍還沒來得及接旨,就被一個文官給打斷了。此人自然是曆王那派了。文人嘛,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的皇帝猶豫不決,這事,又擱下了。
眼見今日這事又得拖,可前線是拖不得的。最後,太子一咬牙,上前道:“啟稟父皇,兒臣覺得,與其從京城派人派兵前往,不但耗損巨大,時間也來不及。倒是六弟的手下的人馬,現在正在姐妹山一代休整。兒臣覺得,不如讓六弟帶兵前往。一來,六弟向來能征善戰,而來,六弟皇子身份,準能讓那低迷的士氣重新高漲起來。定能解了正東關之危,說不定,還能一舉收複正梁關。"
皇帝一聽,想了想,是這麼個理,當下一道聖旨,領青王率兵前往正東關,解正東關之危,收複正梁關。即日啟程,不得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