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創新創業+休閑”:未來城市生活方式的思考(1 / 3)

“互聯網+創新創業+休閑”:未來城市生活方式的思考

城市理論前沿

作者:蔣宏

摘 要: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普及,城市智能化催生創新創業、創智創客、互聯互通等城市新生力量和新生事物的發展,同時引起我們對傳統和現實的城市工作與生活壓力的思考,以及對創新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包括就業、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思考。本文就“互聯網+”條件下,“互聯網+創新創業+休閑”的發展趨勢進行條件論證與創新探索提出一些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休閑;未來城市;生活方式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mart c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werise spawned a passenger, interoperability etc. urban new strength and new things, also caused our thinking on the tradition and the reality of urban living and working pressure, and to innovate the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model including employment, work and life style of thinking. The "Internet + cond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et + Innovation + Leisure of argument and innovation explore some thought.

Key words:internet;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leisure ;city of future ;way of life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8-04(6)

早在1923年世界建築師年會形成的《雅典宣言》就提出城市的四個主要功能要件:居住、工作、交流、休閑。顯然,前兩項要件“居住和工作”是為了在城市裏能安居樂業,後兩項要件“交流和休閑”是為了在城市裏能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四項城市功能從本質上而言,均直接麵向城市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尤其是工作和休閑能充分體現一個城市存在的特點、價值、內涵和意義。

然而,隨著城市發展,城市問題或者說是“城市病”也隨之成長或發生變化。有些城市病如交通擁堵、空氣汙染、生態環境惡化,以及人口密度過高與居住環境、工作環境不協調等等,已經引起社會方方麵麵極大關注。總的來說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經濟轉型、發展綠色GDP、常態化社會綜合治理等舉措旳實施,並在健康和科學地建設與發展中得以逐步解決。但是,有些城市問題比如隨著城市生活成本和壓力增加,尤其是城市老齡化趨勢、人口出生負擔以及養撫老人壓力的加劇、外來技術人口在城市的生活成本過高等等,從而導致城市人口結構不合理和從事城市經營的有生力量減少,久而久之必然會製約和影響城市經濟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正如美國前副國務卿、哈佛大學經濟學係教授理查德·庫珀針對未來20年世界將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時所說:“首先我們正在進行一次人口革命,世界人口的年均變化速度不快,所以常常被人們忽視。因此要展望接下來的20年……把它放到一個較長的時間框架內來觀察一些趨勢”[1]。“從世界總體年齡和一些主要國家的人口年齡狀況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呈現老齡化趨勢。有兩個原因導致老齡化,第一是人均壽命延長,人們的健康水平有所提升;第二是人口出生率下降,新生兒數量在減少,人們的平均年齡在增加。世界人口平均年齡30年間增加了7歲”[2]。據統計2014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即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個億,占總人口的14.9%。[3]截止2014年12月31日上海2014年老年人口統計顯示,上海全市戶籍人口為1438.69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413.98萬人,占上海總人口的28.8%,[4]顯然上海既是一個成熟的特大型城市,又是一個已步入老齡化的城市。所以,無論是上海還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及其老齡化人口比例均明顯高於10%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國際上一般認為,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其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5]預計未來20年,我國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全球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隻有中國一個。有關研究機構經過大概30多年的持續研究發現,接下來的30年裏,中國人的平均年齡會增加12歲,而人口出生的年均增長速度將下降32%。另據報道,2014年全國老齡委預估,未來20年中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6]這一狀況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會極大影響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也是國家逐步調整人口出生二胎計劃的主要思考點。

從理論與實際的角度上說,一方麵城市“工作”的運行維係著城市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運行,而城市“工作”需要有生力量的支撐與延續,這裏所指的有生力量不僅僅是年齡的概念,還有職業屬性和專業結構的概念;另一方麵城市文化建設與休閑文化生活,包括養老事業和服務等也需要城市經濟的支撐和城市有生力量的參與。如果因為城市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導致城市經濟缺少活力、城市文化生態發生變化,對於城市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顯然,城市功能的四要件再一次提醒我們,不管城市如何發展,城市功能的四要件唇齒相依,缺一不可。如果我們對四個要件的功能、質量進行排列組合,任何一個要件的功能、質量的缺失或不平衡,必然導致城市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滿意度的缺失或下降。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社會的物質生活豐富和提高並不完全等同於幸福,其原因在於物質和精神並非呈線性正相關,而唯有當物質、工作、壓力和快樂生活處於契合平衡態時,選擇城市進行創新創業與提升生活幸福感才成正相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紅利不斷釋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了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不斷縮小城鄉差別,當今的中國正在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但是,城鎮化和現代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也需要從粗放式、傳統的經濟中轉型,一方麵綠色GDP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麵追求有質量有效益的增長模式是現實的發展方向;再一方麵在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技術背景下,培育和發展新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和休閑方式是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也是城市適應時代健康發展的新生態。尤其是當年人均收入達到1.5萬美金即相當於10萬人民幣時,聯合國在二戰後追蹤各個國家的快樂指數時指出,“金錢與快樂的關係會發生質的變化。即當年人均收入低於1.5萬美元時,經過實驗測量,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金錢買到快樂的可能性較大;而當年人均收入大於1.5萬美元時金錢買到快樂的可能性則越小”。[7]這就是城鎮化發展的不同階段與城市生活幸福感相關聯的一般規律,城鎮化進程既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所以城鎮化建設重要的是過程,其建設核心就是要不斷滿足城市發展中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在滿足一般的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必須更加重視滿足更高的社會需求。就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而言,同樣經曆了從城建基礎設施、居住環境、工業化、商業化向公共服務設施、文化藝術、休閑形態的轉換,這也恰好證明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城市發展實踐中同樣起著作用。城市越發展、城市生活水平越高,追求城市生活質量和個體自由支配時間,以及對於滿足個性化需求、休閑文化的需求隨之而增強。隻有在這樣的城鎮化建設與發展接力中才會不斷推動城市經濟社會資源的有序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經濟形態、產業生態(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就業方式(創新創業能力)和生活方式(消費能力)必然會從單一形態向多元形態轉變。

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降低互聯網經濟的進入門檻,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達與完善,城市的工作、生活形態必將發生根本變化。隨著城市經濟形態、產業生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斷轉型,人們工作不再僅僅是為了賺錢和生計,自由的工作和快樂的生活將促使休閑與就業合為一體,從而創造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創新人們的新職業、新生活,即“互聯網+創新創業+休閑”也許能提供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路徑、新圖景。

1 圍繞人口老化等城市生態變化困擾的城市思考

1.1 唯GDP畸形發展和快速城鎮化的一哄而上、無序發展,所帶來的一係列“城市病”,是經濟過熱發展和城市急劇變化難以承受之痛

經過30年經濟高速增長,唯GDP的增長模式即粗放型低效益的經濟、以犧牲生態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經濟、非自主創造性的經濟,導致城市環境汙染、粗放型產業的產能過剩、交通擁堵、公共服務設施滯後、工作壓力增大、生活質量下降、城市缺乏創新活力等一係列的城市病集中爆發,城市運行的成本也日益提高,相應的城市布局理念、城市經營能力和城市治理模式的落後,以及城市生活的壓力不斷增大也正在製約城市的健康發展。再加上城市人口集中、老齡化趨勢、人口結構不合理等等因素,還由於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鎮發展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城市的詬病已經嚴重的發生,為此黨和政府提出的不以GDP為評價指標,而是通過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智慧城市以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係列戰略舉措,開啟綜合治理惟GDP經濟增長模式,構建綠色GDP為核心的和諧城市發展模式的新篇章。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而言,發展中的問題確實需要通過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