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我們不認同您的觀點”當黃宗羲擲地有聲的對張振嶽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張振嶽很是隨意的看了他一眼,卻沒有說什麼。
黃宗羲這個時候無論如何是沉不住氣了,畢竟他是東林,見張振嶽沒有反應,他再次開口道:“王爺,東林上下,多是忠君愛國之士,昔日六君子更是忠君典範,可您現在全要一並推翻,您讓天下人如何看,您讓天下人如何想?這世間,到底何為忠,何為奸?”
黃宗羲此言一出,原本在寫東林禍國論的諸公紛紛停筆,把目光投向穩坐釣魚台的張振嶽。
張振嶽沒有急著出聲,他知道,今天如果不能給出一個強有力的說法,這篇題為東林禍國論的文章是出不來了。可是以他的性格,要如此詳細的給大家介紹東林究竟是怎樣禍國,他又不樂意。
於是他走到一張白紙前,從方以智手裏接過一隻毛筆,開始奮筆疾書。說句題外話,張振嶽的字已經練了十幾年了,雖然還不能自成一家,卻是比當初那個雞爪字要好得多。
被召入參與起草這篇東林禍國論的方孔炤諸人都圍了過來,來看很少寫文章的東平王究竟要寫什麼。
“今日言東林禍國,本意不在東林,而在禍國!在世人看來,所謂禍國者,必是大奸大惡之徒、心存惡念之輩所為。然世間之事若是如此簡單,我大明何至於斯!過去我們總是說,有心為惡,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今日思之,此言不可取,或者說,此言可用於治人治學,卻不可以用於治國。治國若烹小鮮,火過大、菜就糊。可惜東林諸公、複社諸子對聖人的這句話視而不見,卻堅信君子遠離庖廚。所以沒做過飯的他們在治國的時候就忘記調火了,隻知道一個勁的加柴,結果火燒得太旺了,整個大明都被他們烤糊了。
有些時候有些好的傳統我們是要遵循的,但是一味遵循傳統,就是墨守成規、頑固不化了。今觀東林昔日所為,其雖自詡為正人君子,然言行不一卻是實情。社稷存亡之際,他們不思維係局麵,卻一心黨同伐異,自稱是要眾正盈朝;國庫空虛之時,他們不思忠君報國,卻在秦淮河上一擲千金,還自詡為風流。魏忠賢雖然是個閹人,雖然貪婪自私,卻也知道要想辦法替朝廷籌措銀錢,支撐遼東危局和陝西災荒。然而所謂眾正盈朝呢?結黨營私照舊,一心為國卻全無。每天忙著打倒所謂的奸邪,每天忙著對做實事的人指手畫腳,每天忙著靠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那這樣的眾正盈朝我們不要,大明不要,就是建奴也不稀罕要。大明需要的是那些有包容的,有擔待的政治家,而不是動不動就認為非我一係就是奸佞、擁有莫名其妙道德優越感的偽君子、偽正人;大明需要的是那些敢於在敵人麵前展現才華和勇氣的男人,而不是那些隻會在秦淮河的花船上炫耀自己的出身才學和背景的垃圾。在景山,先帝以大無畏的勇氣承擔了過往的一切,他是一個真正的勇士,是我大明第一的勇士,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了我大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承諾。可是反過來看看東林,他們真的是個個忠君愛國嗎?我想有之,我的兄弟史憲之就是其中。但是再想想也不全是,那個覺得水冷的錢謙益不就認賊作父不要祖宗了。這樣的人可不光是東林一員,還是東林的領袖,聖人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東林領袖都做不到他們自己要求的,那麼東林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這樣或者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