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恰恰是這種優待文人的政策,毀掉了大明。這些獲得功名的士子中確實不乏忠君報國之人,但更多的是東林黨這樣的,眼高手低、沽名釣譽之輩。他們什麼也不做,隻需要對做事的人評頭論足就可以了,他們甘願為財閥代言,獲取足夠的報仇,不斷兼並土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家族,在秦淮河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至於大明,那不過是這幫寄生蟲依附的營養源而已,真正關心的有幾人?
但是這一切隨著帝國皇家政務學院的和新的科舉製度的推行,結束了。。。
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作為稱呼被保留了,但是實際內容卻變了。首先童生不需要再考試了,隻要是接受私塾和皇家科學、政務、陸軍、海軍學院設在各地的預備學校的官方教育的學生都可以獲得這個稱呼,值得一提的是,辦私塾不但沒有限製,隻要是願意開辦私塾的秀才,每年可以從朝廷領取一定的祿米補助。具體的量,夠一個五口之家吃一年了。
不過無論是私塾還是預備學校的童生們都必須在十五歲的時候參加全國統一的畢業考試,通過考試就會被授予秀才頭銜。然後是參加四大學院的選拔考試,通過考試後他們就是舉人了,他們將在學院學習,直到通過所有科目考試,並修滿學分,通過論文答辯和實習等一係列過去聞所未聞的程序,完成這些程序就畢業成為進士,也就是官員了。哦,這個每年畢業榜都會按照大家的畢業成績排名。依然分三榜,進士、進士及第和同進士。
這樣的製度實際上就是讓官員的選拔和培養規範化和固定化了,同時也把原本屬於秀才和舉人階層的特權和福利給免掉了。這也就不奇怪侯方域他們為什麼那麼惱火,按照新的製度,他們這個秀才現在屁都不是了,這個身份如今怕是連泡妞都不好使了。
這靜坐的事情一出來,整個南京城立刻就轟動了。所有的人都在看朝廷是個什麼反應,看這局麵,這一局怕是東林黨要贏了,人們議論紛紛。
可惜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個人的存在,那就是東平王。
從局外的人看,張振嶽這個東平王不過是個郡王,同時輔佐天子理政。但是局內人卻很清楚,這個東平王才是眼下大明真正意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雖然他外表謙和,很少幹預政務,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沒有幹預政務的能力。
東林黨這次這麼大動作,搞出這麼大聲勢,看起來阮大铖一黨被打得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但是一種變局卻在悄然醞釀中。
因為,東平王張振嶽已經被東林黨激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