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政院嚴格來說還不是民選,而是采取推選,即分兩院,上院由宗室藩親勳貴以世襲的方式出任議員,下院則由地方官紳士推舉議員。至少在這個時代來看,他們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上院議員為終身製,下院議員則是五年一選,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證整個大明王朝政治體係的健康,其他三院的負責人也被要求每五年重新任命一次。
議政院的權力很大,包括征稅、立法、人事提名等多個方麵,而且他們的人事提名主要是針對政務院和考試院的人事提名。對於皇帝以及各院的命令,如果他們不同意,那麼各部的各科給事中就有權力予以封還。
政務院核定議員人數為上院議員九十九人,以求大明王朝天朝地久,下院則以兩京十三省的為基礎,規定一個最基本數,即每省十二人,即180人,此外每增一省加十二席。
議政院設大議長一名、左議長一名、右議長一名。議長主要負責組織開會,在議政院內還分組,每個組分管的事務是不同的,比如財務組就隻是針對政務院的戶部。
實際上這個議政院的設立隻是張振嶽個人的一個夢想,而其設立時規劃的目標實際上在最初的幾十年裏都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更多的時候,議政院淪為了橡皮圖章。但是沒有關係,民主的大門一旦打開就很難再關上,一百零八年之後,大明爆發了著名的“士紳革命”,議政院的權力終於被樹立了起來,而皇權和相權都被毫不客氣的關進了籠子裏,大明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製國家。。。
這些都是後話了,五院製度就是新大明中央政府的結構了。而在地方上,所有的衙門都是以政務院的名義派出,接受考試院的任免、都察院的監督。
地方上原有的省、府、縣三級機構被打破,被改成了省、道、縣三級。換句話說就是並府為道。一省隻設四道,設四參政,直屬於布政司、按察使司則一分為二改為律政司和督察司,份數政務院法務部和都察院。督師、經略、總督、巡撫依然為不常設,這一點上各方都是呈支持態度的。
隨著這樣一個大框架被立起來,整個大明王朝的中央政權又將開始運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歐亞聯合公司以及政務院直屬的稅政局將成為中央財政的主要來源。這種稅政局直接設到各道,而為了避免吃官家飯的人數過度膨脹,各縣吃皇糧的人數也被要求按照人口比例進行控製,各地方衙門的開支也被納入朝廷直接撥付的範疇。不過張振嶽也知道這個稅法的變更處理不好就是大亂子,所以他對地方各衙門還有一個明文規定,正稅將根據曆年情況,給予三成到四成的返還,這些錢將是地方衙門可以自行支配的。至於什麼火耗歸公、養廉銀之類的,目前這個環境沒辦法做,張振嶽也隻能表示老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