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章 痛擊大順軍(一)(2 / 2)

張振嶽還清楚的記得,自己上一次這麼吃驚還是蕭嚴招納了李岩、以及李定國他們四個張獻忠義子。

對於這些在曆史上留名的人,張振嶽一般還是會選擇重用的,他相信這些人有他們的過人之處,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把平台給他們。

最終,張彥宏、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五人都被授予陸軍中校軍銜,調入張振嶽的直屬參謀部任職作戰參謀。

改製之後,諸軍的火炮在數量上都做了調整,射程400米的6磅炮被正式以監國太子的名義命名為德遠大將軍炮、射程450米的7磅炮則被命名為撫遠大將軍炮、射程600米的12磅炮被命名為鎮遠大將軍炮。

大炮也不再是軍級單位的配置,而是放到了師一級,這也是為了方便各單位作戰。實際上張振嶽的思路很明確,隨著戰事的進一步升級,軍一級單位很可能變成戰事單位,而不是常設單位。畢竟這個機構太龐大了,一支八萬人的軍隊要調動起來確實是費時費力。

地方部隊的標配是50門6磅炮,而且彈藥的儲備也有限,畢竟這些武器隻是用於震懾地方上某些蠢蠢欲動的人而已。而到目前為之,七省的地方軍隊實際也隻完成了十四萬人的編製,而張振嶽在聽取了財政報告之後,當眾敲定這就是最終的編製了。於此同時,為了保證自己對軍隊的控製力,張振嶽還決定采取募兵製,任何士兵在這裏服役的時候都不會超過十五年或者三十二歲,這是為了保證這些該死的家夥一旦離開軍隊還能找到謀生的辦法,而不成為社會的隱患。同時學習和借鑒後世的一些有效的辦法,比如團以上軍官二年或三年對調一次,比如所有的士兵為期三個月的新兵訓練統一在各省省府進行,而如何分配這些新兵也由軍務府來決定。也幾乎是從這一刻開始,西南軍和過去的明軍徹底說再見了,過去的軍戶製和募兵製都是自行征募士兵。

言歸正傳,還是說說大炮的問題,由於編製的縮小,以及大炮自身的特性還有戰場的實際情況,炮兵的規模也將做出調整。簡單來說,大炮這玩意太重了,運起來真的不容易。

最終決定的是三十個野戰師中的六個騎兵師配屬軍器局生產的新式騎兵跑,這種炮和步兵炮不同,重量隻有步兵炮的五分之一,大約75斤到120斤左右,有點類似於後世迫擊炮,不過發射依然是直線的,射程大約也就200米,但是便攜甚至可以直接在馬背上發射,如果戰馬沒意見的話。

每個騎兵師都一個專門的炮團,這個炮團將配屬這種騎兵炮200門,這玩意很好生產,如果不是考慮到騎兵的機動性,以軍器局的生產能力,配個五百門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