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就算朝廷另外派官員來也沒關係,反正這個南洋地區換人來也是根本坐不穩的。真正值得張振嶽提防的反而是鄭芝龍這樣的勢力,若是鄭芝龍有了不好的想法那才真是麻煩了。
張振嶽還是把思路轉換回出兵歐洲的問題上來,出多少兵呢?
“要我看,去少了沒什麼用處,咱們還是咬咬牙動員一下,武裝個三萬人過去”宋小魯提議道。這也不是沒道理的,這個時代歐洲強國的常備軍大約在二萬五千到五萬人之間,而荷蘭傾其所有也不過二萬陸軍,如果去少了,怕是根本幫不到荷蘭人。
張振嶽搖搖頭道:“不能去這麼多漢人,南洋還要搞開發,要穩定都離不開漢人。我有個思路,你們想想看,這次我希望軍隊的數量控製在二萬左右,漢人和土人各一半,而且要混編,所以接下來六個月,要出征的土人都要進行漢語學習。除此之外,那三千肯加入我們的西班牙人也編入軍隊,帶上足夠的商品,到了歐洲,我還要好好招募一批當地的居民從軍。據我所知,歐洲最不缺的就是雇傭兵,我們到時候化身為大明海外雇傭軍團對他們進行招募不就行了。反正軍火方麵荷蘭人會包下來的,不愁沒辦法武裝他們。”
張振嶽的思路很快就獲得了大家的支持。。。
次日,張振嶽在和荷蘭共和國的聯盟協議書上簽了字。按照這份盟約,荷蘭將按照每年400萬荷蘭盾(合大明白銀76萬兩)的標價支付基本軍費,同時還設立了諸如攻城、野戰等多次戰鬥勝利的獎勵標準,失敗就對不住了,沒錢。同時荷蘭將負責大明軍隊的武器更換和維護以及後勤保障工作,而大明的這支遠征軍負有保衛荷蘭共和國的神聖職責。
根據張振嶽的要求,這支大明遠征軍不能以大明帝國軍隊的名義出現在歐洲,而應該以歐亞聯合誌願軍的名義出場。其名義上的主人也不應當是大明皇帝陛下,而是荷蘭共和國的執政,隻不過張振嶽對於整個歐亞聯合誌願軍保持絕對的控製權以及指揮權。
這些都是小事情,荷蘭人要的隻是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出現在歐洲,能夠為他們在這場歐陸爭霸中贏得他們想要的一切。
張振嶽在選擇士兵的時候要求年齡在15到20歲之間的士兵,因為他分析,就算活著回來,這些士兵的年紀大約也到了25到30歲了。
同時,位於星城的大明皇家水師學堂和大明陸軍講武學堂正式開課,學期為三年,按照張振嶽的想法,招收的對象主要是南洋地區有文化的漢人和土人,這點是平等的,隻是招收比例為四比一而已。按照張振嶽的設想,這裏的軍官生畢業後都會被安排到歐洲去實戰學習。
現在,張振嶽要做的,就是在半年的時間裏組建歐亞聯合軍,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一支雇傭遠征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