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建設隻是一方麵,在過去的十二個月裏,為了保證各個漢人莊子有足夠的武力抵抗土人的襲擾,張振嶽一共向五百個移民莊子下發了二萬條大明製造的燧發式火槍。並且允許每個莊子組建五十人左右的護莊隊,這些都是過去大明聞所未聞的事情。因此一度也遭到了各級官員的不理解和反對,這尼瑪以後官員和議員們一旦意見不合,再想拿官威去欺壓鄉紳怕就難了,人家也是有武力支撐的。張振嶽卻是心裏有素,所謂燧發火槍,這玩意最大的缺陷就是怕雨,自己隻要嚴格控製滑膛槍和線膛槍的生產,那麼在火器方麵,自己是占優勢的。即使是冷兵器,護莊隊也被嚴格限製使用二石弓,手弩更是被禁止。長矛不得超過三米,大家能用的也就是大刀片子自衛一下了。這樣的武器配置,對付作惡多端的地痞和惡吏還可以,要和張振嶽手中的新式軍隊作戰,那就是找死,效果絕不亞於周遇吉屠殺土著人。
因為人口激增的關係,新式軍隊的擴充也就有了足夠的兵源。而由於一直在和荷蘭人在眉來眼去的緣故,張振嶽出於做好準備的打算,還是把新軍的擴充和編練提上了日程和落實了,連《新軍操典》都是他本人牽頭編寫的。
可宋小魯很清楚,這並不代表張振嶽就真的決心要去歐洲打仗了。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比後世更講究所謂的故土難離,大家為了生計下南洋都已經是極限了,畢竟南洋到故土還沒那麼遙遠。可歐洲在哪裏?張振嶽很難向士兵們解釋為什麼要跑到這麼一個遙遠的地方去打一場和自己屁關係都沒有的戰爭。這還僅僅是張振嶽顧忌諸多問題中的一點,如何去歐洲、到了歐洲如何打、最終要打成什麼樣?這個時代的航海技術可不比後世,速度慢還不說,一旦碰到大風浪說不定就死菜了。
因此,宋小魯一度以為張振嶽已經放棄了出兵歐洲,這個看起來異想天開的想法。
可事情總會出現意外,袁崇煥下獄的消息傳來,張振嶽居然立刻同意了荷蘭人的要求,並且約定六個月內出兵,而荷蘭人也會負責派船為大明的艦隊做引導和補給工作。
“老三,你是不是很想問問我,為什麼又同意派兵去歐洲,是嗎?”張振嶽突然開口道。
宋小魯點點頭:“是啊,大哥您不是一直認為這個事情有些異想天開不現實嗎?”
“那你覺得我們挽救大明於滅亡之際,改變曆史的想法現實嗎?”張振嶽麵色嚴肅的深吸了一口氣向宋小魯問道,然後又自說自話道:“同樣是在異想天開,同樣是不現實。袁督師的下獄讓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曆史是沒有那麼容易被一兩隻蝴蝶的翅膀改變的。大明會滅亡,除了所謂的小冰河,除了所謂的外憂內患,其根本原因是大明的製度已經僵化了,僵化到無法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了。我們如果隻是編練一支強大的軍隊,如果隻是想辦法多賺點銀子養活這支軍隊。我們也不過是在走李定國走過的路,最後該滅亡的還是滅亡,該失敗的還是失敗。”
宋小魯皺著眉頭道:“大哥,你說得沒錯,可是這跟咱們出兵歐洲有什麼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