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辦起裏都是順風順水的,張振嶽留任南洋,並由總督升遷經略,取得就是這麼個意思。
崇禎皇帝即位之初就輕易的收拾了權勢滔天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歲魏忠賢之後,他很快就明白了為什麼帝國需要設立一個內廷來對抗外朝了。
這些文官有把自己這個皇帝放在眼裏嗎?年僅十六歲的崇禎皇帝立刻領教了文官集團的厲害。和天啟帝不同,崇禎皇帝很有些自廢武功的味道,而文官清流們就如同蒼蠅一般發現了皇帝的“優點”。這個優點有兩個名字,一個叫“從善如流”,另一個叫“毫無主見”。
毫無疑問,崇禎皇帝在主觀上是想做一個好皇帝的。但問題就出來了,怎麼做一個好皇帝,沒人教啊!
雖然同樣是十六歲登基,但是天啟帝起碼還能在其父皇的調教下知道什麼叫製衡,什麼叫權術。崇禎皇帝就沒那麼幸運了,他還沒開始認字爺爺和老爹就先後死了,完了剛成年,還沒來得及聽兄長上課,那年輕的皇兄就突然掛了。此刻的崇禎皇帝壓根就是一張白紙,還不知道整幅畫該如何下筆。
如果張振嶽能夠有鞏永固和皇帝之間的那般信任,那麼一切都還好說,說不定他能如月關筆下的那位楊秀才一般,如輔佐正德一樣輔佐崇禎。可他沒那麼好運氣,他的好運氣在天啟帝決定利用他去江南破局湊銀子的時候就已經用完了。他注定沒機會輔佐崇禎皇帝,而崇禎皇帝也隻能在如何做一個好皇帝的道路上繼續上下求索了。
這個時候,文官們就趁虛而入了,他們按照儒家對於帝王的要求來給崇禎皇帝定出了一個模版。在文官和清流們看來,隻要崇禎皇帝按照這個模板來,那麼天下必然大治,而崇禎朝必然是個太平盛世,皇帝會是聖君,而他們也必然是名臣,榮耀名教。
可惜他們忘記了理想和現實的差別,孔夫子的那一套理論從他出生到死,都沒撈到過什麼像樣子的實踐機會,不多的幾次結局也是慘不忍睹。也就是說這個模版到底行不行,誰也不知道。把一個結果未知的模版給大明用,給崇禎皇帝用,那不叫實踐,而應該叫試驗。
可憐的崇禎皇帝和大明就這樣變成了實驗的小白鼠,而大明公司也因為這次失敗的試驗最終破產倒閉。
從崇禎帝個人來看,他確實是個“五好學生”。老師說認真聽課,他就認真聽課;老師說不要說小話,他就禁閉雙嘴。不貪財,把內帑都拿出來補貼國庫了,不好色,終其一身,身邊的女人用手指頭都數得清,而那些自詡不好色的士林清流們就算用手指頭加腳指頭一起也搞不清自己到底去了多少趟秦淮河,上過多少條花船了。以至於到後來,天子應該守國門,崇禎皇帝就老老實實待在已經是守無可守的北京等死;君王死社稷,崇禎帝到真的是死社稷了,而道德君子們紛紛朝李自成和滿清磕頭表忠心。最後陪著崇禎皇帝死社稷的反而不是那些所謂的國之柱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