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宇已經使人查過了,此時的農家小戶還多是手搖單錠小紡車,棉紡發達地區單人紡車仍以“三錠為常”,隻有技藝高超的鬆江府紡婦“進為四錠”,而同時期歐洲紡紗工人最多隻能紡兩根紗。
明末海外貿易差不多可以用富得流油來形容,後世有人閑來無事做過統計,據說明代的外貿總量一度達到了世界的60%以上。其主要產品是絲綢、棉布、瓷器這些在歐洲飽受歡迎的產品,於是大量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國。據不完全統計,僅僅是明末數十年中,流入中國的白銀就高達五千萬兩之巨,其中日本占到五成(有明一代,日本共向中國輸入了白銀二點六億兩,而滿清一次甲午戰爭就全部給人換回去了,膜拜)。
這是十分奇怪的一件事情,一方麵大明帝國在禁海,可另一方麵海外貿易卻正常在進行,而且越來越興盛。另一方麵,出口的產品越來越多,可是百姓的收入並沒有有效增加。
明代,每匹布價大約是一錢五六分(0.1兩)。而在明末,每石米價不過1兩銀子。明末則雇工合盤費工錢吃米柴酒每月大約一兩。也就是說明末雇工的月收入約等於1石米。折合現價,大米每斤1.2元,月收入當在150元到200元人民幣之間,還是挺困苦的。明末戶均紡織收入10兩左右,也就是1800元左右,這樣的收入,也就建立在農戶自己有米糧收成的前提下才可以勉強度日。
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錢去哪兒啦?
這個問題秦淮河上的妓女們可以給出答案,而蕭嚴在得到這個答案的時候,恨得是咬牙切齒。
一方麵是朝廷窮得叮當響,最終支撐不住局麵垮了。另一方麵卻是江南士紳富得流油,商女不知亡國恨。
張振嶽當時語重心長的對蕭嚴道:“千萬不要相信哪些無恥文人推脫自身責任的話,中國曆史進入宋朝不殺大臣的時代之後,王朝的統治就變得和風細雨了。看看同時期的英國,為了國家多拿錢還是貴族地主多繳稅的問題,甚至可以爆發內戰。相比之下,大明王朝實在是有些可愛,他們甚至不惜自身王朝崩盤,都不敢從士紳手上多收一個銅板。而最後這些錢毫不費力的就進入到了滿清統治者手中,這都是什麼玩意!”
於是,當蕭嚴聽聞複社張溥秘密潛入蘇州的消息後,十分憤怒得道:“大哥,我去,我悄悄宰了這些個隻會說大話,誤國誤民的偽君子。”
聽得自家兄弟的思想終於從後世的洗腦中扭轉過來,張振嶽不由的鬆了口氣,他不怕和人鬥,卻不願意和自己的手足兄弟對立。
他站起身,輕輕的拍了拍蕭嚴道:“怕什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次你和老三好好幫我一把,範景文這個蘇州知府肯定控製不了局麵,到時候肯定還是要我們自己來對付這些地頭蛇。。。眼下最重要的是這個紡織機,不然明年八月我哪來的銀子交內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