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製度來看,軍戶製度實際上比戶口製度更加束縛個人的流動和發展。當軍戶可以說變相成了軍奴,看起來是衣食無憂,但是要另有發展幾乎很難。當然這裏頭也不是沒有出人的時候,東林黨的創始人之一的李三才就是軍戶出身,而且還是讓文人談虎色變的錦衣衛。這個笑話有點冷,但起碼也說明,李三才家肯定不是他一個男丁,但作為唯一被允許成為生員的那一個,成績肯定是不錯的,估計他哥李大才、李二才讀書就不怎樣!
宋代禁軍號稱八十萬,結果中央財政十分吃緊,明代軍隊二百萬,就靠著這個軍戶製度硬是沒有半點問題。至於原因很簡單,除了皇帝親自管理的上直親軍二十六衛外,其他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名下的衛所軍隊根本就不拿朝廷一分錢的餉銀。也就是說,整個大明王朝要支付的軍費嚴格來說就隻有上直親軍那十幾萬人的費用。而到明朝滅亡為止,京營兵馬在最高峰時也不過是三十萬人。這點人,就算沒有中央財政,朝廷還是養得起。至於親軍二十六衛之外的衛所,全部自己吃自己,半農半兵。怎麼看,這個製度都是十分科學合理的。
但是事情的發展絕不是人類通過一個規則就能定死方向的,在集權條件,腐敗是必然會產生,而且迅速擴大的。當了官,自然是想吃好喝好,吃好喝好之後,自然還想住得好玩得好,就算是自己心滿意足了,還想著子嗣跟著自己一起享福過好日子。這就是人性,你與其指望他道德高尚吃大虧,不如通過製度去約束和扼製。
明代衛所一個最大的弊病就是世襲製,將軍的兒子還是將軍,而士兵的兒子永遠隻能是士兵。這樣的製度本身就不具備進步意義,而且權力固化之後,將軍們就對自己麾下的士兵擁有了合法傷害權,欺男霸女,侵吞土地也就變成了常態。
於是幾百年下來,衛所的軍官早就不是什麼軍官,而是變成了富裕的大地主,而士兵則從農兵變成了佃戶。而且這個佃戶還不如一般地主家的佃戶,一般地主家的佃戶每年開春前都還能跟地主磨嘴皮子,這個地俺交多少租子,你要敢多收,俺換一家的地種就是了。所以一般有手藝的長工,或者有耕牛的佃戶在地主麵前是可以得瑟的,具體可以參考當下經常跳槽的技術人員和白領。地主平日不但客客氣氣,還是不是小恩小惠留人。
而軍戶就不同了,一個戶籍就把你限死了,你不種本將軍的地你就死定了,別人的地你也不許去種。這叫什麼,叫壟斷經營。
時間久了,軍戶們就開始逃亡了,衛所製度也就名存實亡了,不要說什麼戰鬥力,連兵源都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
張振嶽這次要整頓的四十九個衛所,就是這麼個情況,十分的麻煩!